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别让舆论情绪和想象遮蔽真相

2014年05月08日 15:3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前不久,安徽灵璧县汤圩村老人汤尊因“自费反腐”的报道名噪一时,那个历时10年扳倒9名村干部却欠下一身债务的故事,为他赢得了反腐英雄的赞誉。然而,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用“反腐英雄”评价汤尊或许并不准确——汤圩村自1995年以来6任村党支部书记都曾遭举报,其中汤尊的不少举报和上访都不是纯粹的维权和反腐,而是背后有人授意,他实质上已被当作宗派斗争的工具。

  现在想想,舆论当初将汤尊当成“反腐英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一直期待民间能有勇斗贪腐官员且屡战屡胜的英雄。而“七旬老人”、“举债反腐”、“遭死亡威胁”等关键词,正好符合一个英雄故事所需要的元素。对腐败深恶痛绝的网友和媒体,热情洋溢地将掌声和赞美献给“反腐英雄”,甚至希望这种侠义之士并非孤例。至于“自费反腐”的故事是否合理,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关心。

  一个听上去有点残酷的事实是,真相在当今社会属于稀缺品,因为混合了社会情绪和公众想象的舆论,经常会左右人们对事件真相的判断。借用网上的一句话说,人们常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但实质上只是符合他们自身期待的“真相”。

  支撑这一判断的另一个论据,是近期被媒体起底的“走廊医生”兰越峰。这名四川绵阳市人民医院原超声科主任,曾被塑造成独自对抗医院过度医疗弊病的“业界良心”。兰越峰遭遇的职务调动被认为是院方的报复,当地政府的调查结论也被质疑有猫腻,她的悲情故事在网上赢得了无数支持者。直到近期媒体才还原兰越峰的真实面目——她有些偏执,所述举报内容与被迫害状况基本与事实不符。

  现实并不完美、体制存在问题、行业暗藏黑幕,于是,不少人期待能出现“个人英雄”。无论是一个带有悲情色彩的故事,还是一两句铿锵有力的批判,只要能够契合人们对这个社会先入为主的预判,都能被拿来“浇心中之块垒”。

  在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已经不太可能出现整个社会陷入集体非理性的情况,总会有一些清醒的人能透过表象看到内里。但是,偏见的可怕之处在于,一个人一旦被情绪、想象和既定立场裹挟,即使有人将更接近真相的信息呈现在他眼前,也很可能遭遇强词狡辩或选择性无视,因为那不符合他所期待的真相。

  网络时代,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制造舆论,但未必更容易获得真相。如果每个人都偏执地认为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相,并拒绝探索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最终势必不断强化各自的已有立场,而这不仅不利于增进社会共识,还很可能削弱对法治的敬畏。防范舆论情绪和公众想象遮蔽真相,既需要社会个体多一些求真意识,也需要媒体尽可能地呈现完整信息,共同提升社会理性。(汤嘉琛)

【编辑:刘彦领】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