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用制度的救赎取代“肖申克的救赎”

2014年05月30日 14:14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于英生,1962年出生,安徽蚌埠人,17年前风华正茂之际,从蚌埠市原东区(现龙子湖区)区长助理任上,被控杀妻而沦为阶下囚。于英生不懈上诉,终于沉冤昭雪,重获宝贵自由,被称为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

  人生能有几个17年?17年承受着亲人与同事的误解,这是怎样的不幸与悲哀?无论电影版还是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其核心都是“一个人在战斗”,以个人身处绝境之中的微薄力量,去反抗加诸于己的司法不公,尽最大努力去追求自由与公正。那是绝境下的最后挣扎,犹如“蜉蝣撼大树”,过于艰辛而充满太多不确定性。任何一名公民,都不该承受如此重负。

  事实上,于英生这个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最终是等到了制度的坚冰被打破,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之前,尽管其本人和父兄一直在上诉,却受到司法体制内的人为干扰,始终无法突破最后那道“玄关”。直到“疑罪从无”这条原则得到重申,直到同样蒙冤入狱的赵作海被无罪释放,于英生才真正获得了姗姗来迟的“救赎”。

  也就是说,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得以兑现,仰仗的恰恰是“制度的救赎”。一项原本出现漏洞的制度,得到了“亡羊补牢”,既让制度本身得到了自我修复意义上的“救赎”,也使制度能够去“救赎”现实版的“肖申克”们。这意味着,“制度的救赎”具有双重含义,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

  究其原因,我们以往在构建法治社会过程中,重视法律制度体系的基础支撑作用,却过于追求实体正义的实现,而轻视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还须注重修补程序正义的“窟窿”,确保从侦查到审判的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程序上的合法合规,彻底让刑讯逼供等违法现象消失,确保司法公正的完整实现。这正是“制度的救赎”。

  无论“肖申克的救赎”多么具有戏剧性,都绝不是我们真正愿意看到的。从长远来说,唯有用“制度的救赎”取代“肖申克的救赎”,才能杜绝下一个赵作海、于英生的蒙冤入狱,才能真正保护我们每一个公民远离司法不公。(宣华华)

【编辑:刘彦领】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