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腐败严重威胁改革进程 国企反腐持续高压为改革铺路

2014年07月03日 09:5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正在推进的反腐大潮中,国有企业成为重点区域,一些国企负责人落马表明,国企反腐绝不仅仅是抓几个高管,而是通过铲除腐败毒瘤为进一步的制度建设和国企改革铺路。

  国企反腐持续高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纪委公布国企负责人违纪案件频次加密,尤其是今年3月份以来,先后有36人因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接受调查或被开除党籍公职。

  与此同时,中央纪委监察部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国资委及央企单独切分出来由新设立的第五纪检监察室负责,国资委被确定为反腐查案首批八个改革试点之一,国资委内部密集召开反腐会议提出建设反腐防控体系……

  种种迹象表明,针对国企系统的反腐呈现持续“高压态势”。“中央纪委对国企系统的反腐给予‘特殊关照’,这是因为国企系统有腐败,而且从各方情况看,其中的腐败状况还十分严重。”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澄说。

  从去年的中石油系列腐败案到今年的华润集团宋林落马,接连爆出的细节显示,国企系统中的腐败已不只是单个国企高管贪污受贿、生活腐化这么简单。有迹象显示,腐败已影响到企业改制重组、产权交易、投资决策、物资采购、招标投标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令国有资产存在严重流失的风险。

  “国企已成为权钱结合、官商勾结的重灾区,是整个反腐链条中绕不过去的一环。”知名经济学家华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腐败使现代企业制度成摆设

  “腐败已对中央倡导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改革顺利推进形成严重威胁。”持续关注国企问题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国企之所以成为问题高发的重灾区,有其固有的土壤。

  他认为,长期以来,国企组织设计采取条块管理,从人事任命到纪检监督,都是以内部管理为主,由此衍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内部监管有时形同虚设。

  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而出现的经营者控制公司现象。具体到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被认为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因,表现是通过内部分利等形式化公为私,使国企内部成为“铁板一块”的“利益王国”。

  这些年来,国资委一直倡导的央企规范董事会建设,一个重要初衷就是为了消除内部人控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从已建立规范董事会制度的五十多家央企企业制度层面看,形式上基本达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不过,从频频爆出的央企高管腐败案以及审计署查出的各类央企重大决策失误和资金违规使用看,很难说这项制度安排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刘澄说。

  在此间专家看来,制度效果不佳根源在于一些央企管理层的腐败勾结,虽然已有现代企业制度外形,但腐败管理层拼命维持自己“一言堂”的局面,固守既得利益和搞腐败的格局。不铲除腐败,正在逐步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国企而言就将是一个摆设。

  反腐有利于国企健康发展

  有声音说,反腐力度加大,可能会对国企经济层面上目前尚不错的发展局面形成不利影响。“这种观点极其错误。央企反腐,正是为了维护其健康发展。反腐,不仅可以让央企继续维持不错的发展局面,而且可以促使其发展得更好。”刘澄说。

  当前是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过程中,铲除对改革不利的腐败因素至关重要。专家认为,当前,必须坚定不移加大国企系统反腐力度,对腐败保持持续高压态势,如若不然,不仅改革可能遭遇各种破坏,无法顺利推进,而且可能令本来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付诸东流。

  “国企反腐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关系国企改革能否深入推进,还关系着改革能否得到人民真切拥护。”在华生看来,只有对腐败保持高压态势,才能有助于在下一步改革中杜绝国资流失、利益输送,避免国企改革沦为“少部分人的盛宴”。

  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国资系统,对于高压反腐都已形成共识。当前,国资系统应充分认清反腐败形势和任务,从关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大背景来看待反腐的重要意义,聚焦中心任务,切实把监督执纪问责扛起来,扎实推进中央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供保障。

  一个更加清廉明净、高效运作的国企系统,一个在未来中国经济中发挥重要组成部分作用的国企系统,值得期待。(记者华晔迪、赵晓辉、张辛欣)

【编辑:吴涛】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