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对假新闻不能止于“澄清”

2014年09月05日 16:28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人民网“求真”栏目推出“8月假新闻盘点”:“湖北河南部分地区大旱因南水北调”、“上海收治一名埃博拉病毒携带者”、“韩国专家声称《西游记》起源于韩国”、“北京警方已掌握120名艺人涉毒名单”等10条假新闻入选。

  观察分析这些假新闻不难发现,它们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附身”于“大事”之中,8月份发生了地震、大旱、埃博拉等大事件,这些假新闻大多都与这些关注度较高的“大事”有关;二是其中大部分或者在新闻门户网站上以“消息”的形式呈现,或者被传统媒体报道出来。比如“北京警方已掌握120名艺人涉毒名单”的消息,就赫然出现在多家门户网站的“房东吸毒”专题报道中;比如两家报纸分别刊登了“上海收治一名埃博拉病毒携带者”和“韩国专家声称《西游记》起源于韩国”的报道……“求真”栏目将这些称为“假新闻”而不是“谣言”,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大事”万众瞩目,正规媒体在公众中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因此,“附身”于“大事”的假新闻一旦由正规媒体生产、传播,自然就会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引发公众的非理性情绪与行为,带来不必要的纷扰和争端,甚至造成人心不安、社会不稳。比如,“上海收治一名埃博拉病毒携带者”的报道,曾引起上海民众的高度恐慌;比如,“湖北河南部分地区大旱因南水北调”的“假新闻”,引起了一些人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胡乱猜疑……从这个角度讲,相比个人社交平台上的“谣言”,这些见诸新闻媒体的“假新闻”危害更大,更有必要坚决加以治理。

  综观这些假新闻,其真伪并不难辨:有的只需在刊发前向有关部门稍加求证,有的只靠常理便能加以判断。然而,也许正是因为其和种种“大事”有关,一些媒体便在争“首发”、争“独家”中忘记了“把关”的职责,甚至为了“吸引眼球”而有意无意地弄虚作假。尽管一些假新闻刊发后,相关媒体或权威部门进行了及时澄清,制止了事态的继续恶化,但面对8月份此类假新闻集中出现的状况,我们要做的,显然不能仅仅止于“澄清”。

  媒体要在反思中强化自律,更好地担负起自身的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和新闻,要“每临大事有静气”,在“抢速度”的同时多一些“慢思考”,把握好时、度、效,处理好“快速”和“真实”的关系。如此,媒体才能真正成为谣言的“终结者”,不做假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

  在自律的同时,也要加强他律。考察对这些假新闻的处理,大多只是以权威部门或媒体的“澄清”终结,相关问责则付之阙如。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一时期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诽谤信息转发超500次可判刑”、“微信十条”等法规出台后,微博、微信圈的生态迅速得到明显改善——治理各种“附身”于大事的假新闻,应可从中得到启示。(梅刘柯)

【编辑:杜雯雯】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