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夫去世家人被索债 借条真伪存疑被指虚构债务

2014年09月22日 14:5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刘某因病去世,其妻子、儿子及父母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了他的遗产。不久后,刘妻的好友王某拿着两张借条找上门来,称刘某借了自己35万元治病。面对突然出现的债务,刘妻承认,刘的儿子和父母却并不认可,并认为这是刘妻与王某串通的一个虚假债务。今天上午,此案二审在市一中院开庭审理。

  35万元是虚构债务

  原告王某诉称,刘某生前同妻子于2010年向自己借款25万用于治病,2011年又向她借款10万元。作为刘妻的老同学兼朋友,自己慷慨解囊。2011年5月,刘某因病去世,但这35万元的欠款刘家人至今未还。为讨回这笔债,王某将刘某的四位继承人告上法庭。

  有意思的是,在一审开庭时,四位被告对王某的诉讼请求持完全对立的态度。

  刘妻认可王某的诉讼请求,表示夫妻二人的确向王某借了两次钱。另一方面,刘某的儿子即刘妻的继子、刘某的父母坚决否认这笔债务的存在。他们表示,刘某生前从未向其他人提过自己借了王某的钱,刘某家境丰厚,完全有能力支付医疗费。此外,三人还对借条的真假提出怀疑,并认为这笔债务子虚乌有,是刘妻与朋友王某串通好进行诈骗。

  一审法院认可了借条的真实性,认为债务应当清偿。作为夫妻共同债务,刘妻于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给付原告欠款35万元;其他三名被告在继承刘某遗产范围内承担连带给付责任。宣判后,刘某的儿子及父母不服判决,对原告王某及刘妻提起上诉。

  家境优越 无须借钱治病

  如何鉴定虚构债务,要看这笔借款是如何使用的,是否作为夫妻共同财产使用。

  在今天的二审现场,刘某的儿子及父母仍不认可王某与继母之间的借款事实,认为这其中有太多的疑点,其代理律师称:“这笔钱不应该是夫妻共同债务,而是刘妻的个人债务”。

  刘某的父母称,儿子生前是某实业公司的总经理,收入不低,其资产足够支付得起医疗费。另外,儿子朋友多、人缘好,即使治病缺钱要向身边的朋友借,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他没有必要也绝不会向妻子的朋友借钱。

  据两位老人的陈述,儿子生病后,他们和刘某的哥哥给了刘某20多万元治病。如果看病钱不够,家里人都能接济,为何要找外人借钱?

  另外 ,记者从刘家了解到,刘某在生病期间,逐步安排了一些后事。他花了至少20万送儿子出国,又花了22万为妻子购得一辆别克车,还为妻子和儿子各买了一份价值10万元的保险,此外,刘某又借了20万给妻子的哥哥购房。

  如果真是借了王某的钱,刘某为何不忙着还债而是不断“散财”呢?刘家人当庭提出质疑。

  虚构债务 借条真伪存疑

  双方另一个争执的焦点是发票及借条的真实性。

  据刘妻所称,2011年向王某借款的当天,丈夫在医院急需用钱交费,她就打电话让老朋友送来10万元救急。

  这一说法,遭到刘家人及其代理律师的当庭反对。律师称:“借款当天,刘某在医院共花费800多元,一共产生14张发票,其中金额最大的是400多元,最小的只有9角。”律师认为,刘某没有向王某借钱的必要,另外,刘某的父母及哥嫂住在离医院步行不到五分钟的小区,借钱也没必要找王某。

  听到此话,刘妻当庭哭起来:“当时我丈夫病危,他们家人对他不管不顾,我打电话借钱,他们连这几百元都不愿借给我,我只有找同学借。”

  王某在庭上激烈反驳:“这数额也不大,但借了钱要还的!我也有病,不还我钱我怎么救命啊!”王某称,借钱给刘妻时,刘某已经昏迷不醒,急需转院。刘家人对刘某不管不顾,连儿子都很少去医院看他,他的妻子是哭着向自己借钱的。

  当法官问到:“那天你借了多少钱?”王某停顿片刻,说道:“记不清了,我要看看欠条。”在激烈反驳后,王某身体出现不适,法官宣布暂时休庭。

  继续开庭后,刘家人对借条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律师称,“两张借条上只有刘妻的签字,并没有刘某的。在25万的借条上,大写只写了‘贰拾伍元整’,连‘万’字都丢了。王某是企业老板,刘某是高级经济师,这样低级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刘某有一份公证遗嘱,对家中的财产分配做了安排。在这一安排中没有涉及到任何债务问题,而立遗嘱时,刘妻也没提到这笔债务。

  “胡说八道,你们连亲儿子都不管,你们还是人嘛!”刘妻在庭上激动地嚷到,而一旁的王某连称:“我都看不下去了。” 曾经的一家人在庭上争地脸红脖子粗,双方情绪几度失控,庭审一再被打断。

  截至记者发稿,此案仍在审理中。

【编辑:王硕】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