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市将建信息中心加强执法力度

2014年09月26日 09:5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提起遛狗不拴无人管、黑车屡打不绝等城市管理难题,许多市民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倒,最终往往归结到政府不作为、执法不给力。昨天公布的市人大法制委关于本市行政执法情况的调研报告,对这种不作为、不给力进行了量化:去年全市56个执法部门的各级执法单位共实施行政处罚1388万起,其中97.98%为公安部门一家实施,其他55个执法部门案件总量仅占2.02%,个别执法部门甚至全年没有实施一起行政处罚。

  执法存在不作为等六大问题

  这是近年来人大与政府联手,首次对全市行政执法工作进行全面盘点梳理。市人大认为,本市行政执法工作存在六大问题:

  第一是执法不作为问题突出,一些部门不作为、懒作为,存在观望式执法、驱逐式执法等现象;第二是执法缺乏常态化,常见运动式执法、突击式执法;第三是执法部门相互推诿,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思想;第四是存在执法权力寻租、为牟私利滥用自由裁量权等现象;第五是对违法建设、黑车、小广告等城市管理突出问题久治不愈,部分执法部门产生“管也管不了”的思想;第六是执法不规范,重实体、轻程序,侵害当事人权益。

  执法不力有四大原因

  副市长戴均良昨天在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行政执法情况时,剖析了当前制约行政执法效能和社会效果的四个重要原因:

  一是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不适应。戴均良表示,执法理念上,有些部门虽然喊着“执政为民”,但实际工作中“权力自留、责任下放、矛盾上交”的趋利避责观念仍然存在。

  二是执法体制与机制不适应。目前执法体制上条块间存在“条强块弱”的体系结构,与网格执法不适应,65.8%的执法主体和73%的执法人员由国家部委和市级部门垂直管理,基层执法看似人多,却难以整合。

  三是监督与制约机制不适应。通过罚缴分离和参公管理,较好解决了“利益执法”问题,但又出现了“干不干都一样”的问题。执法监督侧重于办案质量和错案追究,对“作为的”既有监督又有问责,而对“不作为”既缺监督又缺问责。

  四是队伍素质和执法能力不适应。有的部门将行政执法作为素质要求不高的管理末端对待,个别部门还将执法机构作为机关不愿留、不愿要人员的安置地,为执法乱作为、不作为埋下隐患。

  投诉举报将统一办理

  戴均良表示,为提高本市行政执法的全程、动态监管能力,将加快推进全市行政执法信息中心建设,依靠信息化手段推动行政执法方式的创新,提升执法质量和社会效果。加快推广GPS监测、电子监控、电子芯片等信息化手段在各领域执法工作中的应用,着力提高重点领域执法装备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执法部门利用多媒体手段调查收集证据,提高非现场执法能力。

  戴均良还透露,目前本市正在有计划地整合各类投诉举报热线,规范设置区县投诉举报中心,实现对投诉举报案件统一受理、统一分派、统一督办、统一答复。全市还将对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进行清理、撤并,并严格控制新增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同时于2015年完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等行政权力的清理和规范,实现一事一编码、事事有编码。

  市政府还将探索对行政执法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和资格年审制度,统一执法证件、执法服装、执法公示信息。除此之外,还将采取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式,充实基层网格巡查员、协管员、志愿者力量。

【编辑:王硕】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