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评院士被批捕:以反腐正学术之风

2014年10月13日 15:23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反腐工作继续以有力度、无死角的状态开展下去,带动学术风气向好的方向持续转变,为中国科学实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纪委网站日前披露,八名科研人员因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被依法依纪查处。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因涉嫌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经费转至其名下公司被依法批捕。

  实际上,上述案件的相关信息此前也有媒体报道过,或许正是因为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的时间,与今年诺奖揭晓的日子相去不远,这一系列科研经费案件的集中披露,才引发了更多的关注。这几名科研人员受到了或将要受到怎样的处罚,想必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但是如何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堵住科研腐败的“黑洞”更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单从公开的案情来看,这几名被查处的科研人员都有把科研经费纳入个人腰包的问题,这种行为不仅涉及公共资源的浪费,更大的危害则在于败坏了科研风气。几乎每一起该类案件背后都有着相似的链条,学者为“要经费”争抢课题,项目组为“花经费”巧立名目,管理者则靠“批经费”以权谋私。这样的链条通过教学等活动传导到参与科研的学生,甚至已经形成了评价科研人员的异样标准:看的不是学业专精,而是会不会搞钱。一旦老师成了“老板”、项目成了账目,甘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态度也就不复存在了。

  此次有关科研经费的案件进展由中纪委网站公布,而且一出手就对准了戴着院士头衔的科研人员,可以说是释放出以反腐之力促进学术风气转变的积极信号。以往各级纪委的通报,针对的多是党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将科研人员列入其中的并不多见。公开通报李宁等重量级学者被批捕的消息,无疑释放了这样一个警示信号:凡是涉及权力运行的领域,即便是科研这样的“冷门”,也都在反腐的视线之中;凡是有腐败行为的人,即便在领域内已有很高的地位,也都逃脱不了法纪的惩罚。

  既然是反腐,对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也就离不开治标与治本的结合。查处具体案件,惩处具体的人,追回流失的科研经费,这是治标之举;通过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完善,堵住科研领域的“跑冒滴漏”,才是更为关键的。目前科研经费的分配和监管,存在政出多门、权责不明、信息闭塞等问题,通过科研领域的制度建设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围绕科研经费的种种乱象。

  现如今,按照中国工程院新闻发言人的表态,被批捕的李宁极有可能成为首个被撤销院士称号的人。这起发端于中央第十巡视组对科技部专项巡视的案件,以这种“开先例”的方式,展现了科研领域的反腐之力。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反腐工作继续以有力度、无死角的状态开展下去,带动学术风气向好的方向持续转变,为中国科学实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编辑:高辰】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