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破解“职业底线失守”须回归法治渠道

2014年11月08日 10:55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谁都有底线,何况一个行业。当各行各业的底线频频“失守”,的确是没有赢家的游戏,这会形成一个“互害”的生态圈:他生产的不安全食品伤害了你,你把他的辛苦钱贪污;他求你办事你向他索贿了,你找他看病时他又问你要了红包……当这样的“互害圈”形成,每个人都感觉社会充满了潜在的风险,每个人也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而这样的现实,某种程度上正是职业底线“失守”的现实写照。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一起起职业底线“失守”的背后,公众尊严感与安全感的缺失,是完全可以感知的。于是,一个奇特又滑稽的场面频频出现:我们在一起事件中,是彻头彻尾的受害者角色;但在另一起事件中,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作恶者的角色。我们一边对职业底线“失守”之人深恶痛疾,另一边自己又常常变成自己所痛恨的那种人。

  仔细审视不难发现,之所以职业底线频频“失守”,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则,在行业内部,没有足够的监督与监管机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约束机制,没有“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甚至还会出现“逆淘汰”的情况,这样的现实,让一些从业者的职业底线不断下移;二则,在行业外部,也没有足够的惩戒机制,如医生收红包、官员品行不端等行为,最多是撤职了事,有些甚至只是批评教育,这样轻飘飘的处罚,就是一种间接的包庇与纵容。

  破解“职业底线频频失守”的难题,已经迫在眉睫。让“职业底线”成为真正的“红线”,也应成为一种制度设置。而要做到这,一方面,显然是让一切的治理都回归到法治渠道,无论是什么行业的从业者,一旦突破底线,就必须接受到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行业的优异者,可以给予一定的现实利好,营造“优胜劣汰”的现实氛围,培养习惯,让大家都自觉呵护职业底线。 (云南 龙敏飞)

【编辑:吴涛】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