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正视“争路行动”背后的发展诉求

2015年01月28日 09:5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也正因为如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行动”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譬如沪昆高铁规划制定时,湖南省邵阳市争取在市区设站,但在和相邻的娄底市的竞争中处在了下风,于是出现了民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的现象。(1月27日《羊城晚报》)

  民众出行上的便利,对地方经济的推动,这些都可视为高铁对于沿线的巨大促进。因此,民众喊出“争不到高铁,书记下课”的场景,看似夸张,但其实再正常不过。

  在某种程度上,当地民众之所以表现出如此之大的呼声,其实本身就是某种民意在前期被边缘化的一种体现。一方面,高铁规划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充分征询过相关地方民众的意见?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发展机会的缺乏,也会令民众对于高铁的兴建带有更高的期待与依赖,正所谓有“雪中送炭”之期。所以,争高铁线路,其实争的是发展机会。

  高铁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其实是一定的,各个地方相争,都希望从中受益——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官员,都属正常。关键是,这种民意到底该如何更好地表达与释放?片面打悲情牌,显然不可取,毕竟,照顾民生也应建立在科学规划之上。也就是说,有争议并不可怕,关键是这种争议的解决,也即线路的安排,是否能建立在透明平等的公共博弈之上,而不是靠“跑部进项目”或是拼关系,亦或是谁的嗓门大。

  当然,在这一点上,正如有观察人士指出,高铁“争夺战”背后,也有地方官员以此作为形象工程的考量。“争路”成功,主政者对上对下均有交代,可谓良好的“政治遗产”。这个确实值得思考,但归根结底,仍源自规划权上的某种“可被操作性”,这与道路规划时常显得“不确定”,甚至靠个别人“拍板”,其实是一体两面。

  在整体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偏远地区的交通资源分配仍旧显得不足,甚至令民众都已经切身感受到这种失落与差距。这无疑是看似汹涌的争路行动背后,必须看到的公共情绪与现实之困……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提升,以及道路网的日趋完善,包括交通资源在内的公共资源的分配,如何更好地体现民生视角,多行“雪中送炭”之举,将公共资源用到“刀刃上”,是当及早纳入交通规划的理念中去。□朱昌俊

【编辑:叶攀】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