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司法体制改革方案预计今年上半年出台

2015年03月13日 03:2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法委书记杨晓超。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昨日下午,北京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两高报告。审议现场十分热烈,8位代表先后发言,他们关注到报告中都提到了司法体制改革,对改革的具体问题建言献策。据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法委书记杨晓超介绍,北京司法体制改革方案预计今年上半年出炉;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慕平认为,改革的重点是让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池强称,将与建筑、卫生等容易出问题的行业签订预防职务犯罪协议,有针对性地预防职务犯罪。

  “你审定了你就负责,这是改革核心”

  新京报:今年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北京的司改方案什么时候出台?

  杨晓超:从去年开始,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人员保障制度、司法责任制、省以下人财物统管四项内容的改革,在上海和其他几个城市试点,北京被列为第三批试点,方案预计今年上半年出台,上报中央。

  新京报:四项改革会对现在的司法体制带来怎样的变化?

  杨晓超:这四项改革看起来很像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但仔细分析,这四项重点改革项目是为了保障依法独立、客观、公正行使司法权而进行的必要改革。比如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管,是为了努力从外部减少行政干预司法。举例说,要独立行使司法权,但我住你的吃你的,你说句话我能不帮你办吗?司法责任制、人员分类管理,实际是内部去行政化的改革措施。总体上说,司改是通过内外两方面努力去行政化,努力探索符合客观、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的运行保障机制。

  新京报:你认为北京司法改革应该最先从哪里入手?

  杨晓超:第一位应该是司法责任制,也就是内部去行政化。过去审判员审完了,需要层层签字,改革后要推行终身负责制,你审定了你就负责,这是改革的核心。明确了司法责任制以后,再辅之以人员分类管理等举措。

  新京报:上海等第一批试点已经有效果了,这对北京来说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杨晓超:加强司法改革的理念、导向都是正确的,但缺乏深度解读,使得人们关注的着眼点偏离了司改核心,给人感觉是热衷于炒作人员分类管理,比如以后法官、检察官比例多少?有多少现在干审判的人将来干不了?也因此在司法人员队伍中形成了不稳定因素,所以我觉得这方面要加大对改革的解读。

  应根据司法队伍特点尽快建保障机制

  新京报:最高法的报告中提到,一线法官压力大、人才流失的问题突出,北京存在这个问题吗?

  杨晓超:我们案多人少的情况非常突出,去年全市法院审判案件46万件,基层法院人均判案突破了300件,你说一年工作日才多少个?所以这个问题很突出。我想呼吁一下,现在社会矛盾正处于比较高的运行水平,司法资源配置紧张的矛盾要引起重视。

  新京报:有关人员制度的改革,是不是需要突破制度上的一些壁垒?

  杨晓超:我建议尽快研究建立符合司法特点的、对司法队伍的保障机制。最近中央出台了公安改革方案,明确公安队伍有别于公务员管理,保障上明确提出高于公务员、略低于军队,公安这个明确得很好。以检法两家为代表的司法队伍,与公务员管理有很大区别。公务员管理是一个执行上级行政命令的层级管理,工作人员考量的是执行力。但司法人员考量是的专业背景下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担当能力,所以司法人员队伍应该根据特点,尽快建立保障机制。

  新京报:有很多需要突破的难点,所以司法改革不能一步到位?

  杨晓超:中央很慎重地在一个一个批准,我们也在一个一个试点,不能一下子推开。北京得选择中院、基层院,得小步稳推,看这个改革能引起什么效果,出现问题怎么解决。我们肯定会从中级人民法院中找一个做试点,然后找一到两家基层法院试点。

  新京报:最高院的报告中提到,司改已进入深水区,要向自身开刀,动自己的奶酪。

  杨晓超:司法改革确实会涉及比较大的利益调整,涉及很多人的利益。但通过改革,是要使司法回归到它原来的规律上。

  代表声音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对法官、检察官是否滥用权力一直有担心,特别是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法官在审判工作中的权力更大,这种担心应该说是随之增加了。因此,强化司法监督要重在建立健全机制,要从机制上防止法官、检察官滥用职权。加强司法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接受全社会的监督,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晓武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郭超

【编辑:姚培硕】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