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港致力学生出路多元化 教育催生"终身学习"本领

2011年12月23日 15:23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港致力学生出路多元化教育催生“终身学习”本领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副秘书长陈嘉琪。(摄影:邓志慧)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香港警察学校,人民网赴港主题报道记者一行注意到一些中学生在警察学校的训练场参加体育锻炼课程。难道中学还有“警察学校”这一课吗?在位于香港政府总部的教育局副秘书长办公室,陈嘉琪博士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底。

  学制与国际接轨 通识教育成为教改重点

  原来,香港中学生在警校的训练叫做“毅进”课程,正是香港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学制和新高中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4年前香港政府实施新高中学制教育改革,决定在2009年9月中学四年级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开始推行“334新学制”—— 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学生在完成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课程后,须参加公开考试,即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达到一定水平后,便可入读四年制的大学学士学位课程或其他专科院校。目标是使香港学制与内地和国际教育制度接轨,同时令学生学习阶段与成人教育更好地衔接。“以前是13年的学校教育——第11年时高考,第13年时会考。经历2个考试给学生的压力较大,只有85%学生能够读到高考。而对社会来说,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这个机会获得完整的学校教育。”陈嘉琪博士说。

  “以前是把理科、文科、工课分流,但是我们认为外界环境广阔、变化快,多方面的知识基础很重要。因此高中改革之后有四个核心科目,中学语文、英国语文、数学、通识教育。”改革后,通识教育成为三年制高中课程的一个核心科目,其旨在通过探究各类议题扩宽学生的基础知识视野,加强学生阶段对社会的触觉,成为独立思考者,适应个人和社会环境的不断转变情况而建构知识,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高中学制中,除了四个核心科目,学生还可以选择2到3个选修课。比如可选一个文科、一个理科、一个艺术。特别的是,不单是考试科目,还有社会服务,体育艺术,德育教育等。大学时,凭考试成绩和参与的活动来判断学生的态度和品德。

  考试合格后颁发香港中学文凭,该文凭已获得了国际的认可。“比如英国学校认可香港中学文凭等同于英国的高级文凭。国家教育部通过商讨,已经有63所大学可以用香港中学文凭,逐渐接纳香港的学生。”陈嘉琪博士说,“这是我们的理想——完全的中学教育。”据了解,明年香港一些面向内地自主招生的高校将实施4年制,真正与内地学制接轨。内地生若成功被香港高校录取,将不再需要一年的预科时间,在学习和生活上与本地生同步。

  学生出路多元化 就业成为风向标

  在就业前景上,香港中学文凭已经得到政府公务员、税务局的认可。现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每科目分五级,第五级程度最高。报考公务员最低的要求是五个科目均达到二级。

  针对学生多元化出路目标,科目方面还有新的安排。“我们跟内地的科目差不多,有物理、化学、历史、商业等。另外,有的学生学术能力不高,但是希望将来做时装设计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有一个应用学识科目,为学生将来的升学、就业方面的能力培养打基础。再比如服务业在香港发展很好,部分科目跟服务业有关,如酒店管理,中西餐厨师,动物护理、时尚设计、舞蹈、舞台设计、电台广播、汽车修理,很受学生欢迎。”

  以前不爱读书、考得不好,可能就不愿或没有机会读书。但是现在,这个科目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影响。原来不喜欢中国语文、英国语文,但如果想学电台广播、当记者,就一定要把语文学好。这是高中多元化的一个很好效果。“以前不能到大学去,他们觉得是失败。现在我们的学生出路很多,因为中学学制改了,大学学制也改,三年大学课程变为四年课程,大学也增加了通俗教育内容。”

  要是学生真的考得不好,达不到五课两级的基本要求怎么办?“我们专门有一个新课程就是‘毅进’。学生读完12年以后,考不好,可以再读一年。再读一年的成绩达到五课两级水平,可以进入‘毅进’课程。”在警校记者看到的就是一些向往做警察的中学生。陈嘉琪说:“通过了‘毅进’考试就有机会当警察。我们说这是第二次的机会给学生。”。

  社会认可与否?陈嘉琪博士举了例子说:“两年前我们已经开始把新的学生介绍给不同的院校、雇主。有一些雇主跟我们说,以前很难找到对汽车修理有兴趣的学生,你介绍学生给我们好不好?我说明年才介绍给你。雇主说你们的科目很好。我看到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对这个有兴趣,雇主对这个文凭有比较大的信心。另外,以前学生对社会上正在发生什么不了解,但是通过必修的通识教育课,学生知识面更广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