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香港解决极端天气有预案应对 值得内地城市借鉴(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7月24日 16: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7月22日下午,北京市政工人继续在交通要道杜家坎环岛桥下用两台水泵抽取积水。从21日开始,北京遭遇61年来最大暴雨,特大暴雨导致北京主要交通管网多处积水,城区四环内以及多个联络线约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中新社发 邹宪 摄

  “水浸”前未雨绸缪 排水标准200年一遇

  上世纪90年代,香港曾发生多次严重水浸事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到2010年,能造成严重社会或经济影响的“严重水浸黑点”已经全部清除。到了2011年,香港仅剩16处中、小程度或轻微的水浸地点。

  为全面解决雨水排放问题,特区政府在1996年展开了“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按照香港政府渠务署发布的标准,防范洪水方面,市区排水干渠系统200年一遇,市区支渠系统和主要乡郊集水区防洪区为50年一遇,乡村排水系统则为10年一遇。

  周详的设计,包括不断的巡查、清沙及修理在内的预防性维修计划,对保障排水系统正常运作至关重要。香港特区政府定期巡查有问题的路面集水沟、雨水入水口、排水渠及水道。 此外,渠务署还特别向部分水浸“黑点”地区住户提供“预警短信”服务。当天文台做出预警,渠务署会发短信给水浸高发区的住户和店家,通知他们将有暴雨或台风到来,让他们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水浸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香港年均降雨量也在不断增加,区域性暴雨周期变得更短。香港渠务署对治理方法进行了检讨,意识到必须恢复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涝治理难题。为此,渠务署在整治下水道及防洪工程中注入保育自然生态的元素。在元朗排水绕道工程范围内,进行生态恢复试验,试图通过重建湿地、水塘等方法,寻找可持续性的抗涝方式。

【编辑:程涛】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