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行成市街趣:从“喜帖街”变“囍欢里”说开去

2013年07月14日 17: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7月14日电 题:成行成市的街趣——从“喜帖街”变“囍欢里”说开去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从湾仔地铁站钻出来,踏过电车穿梭的庄士敦道,面前街口挨着街口,窄窄一条利东街稍不留意就走过了。利东街其实几近消失。这个港人更多以“喜帖街”代称的地方,当下是被围起的大工地,从街头到街尾全线封闭,三、四幢拔地而起的高楼通身罩着绿色安全网。

  一街之隔的厦门街上,黄茵站在自家喜帖铺前,讲起1988年进驻利东街时的情形:“整条街都是喜帖铺、印刷铺、首饰铺,间间把喜帖和月历铺满玻璃,一对对准新人手拖住手,左顾右盼……”那时,利东街两旁清一色是三层或六层唐楼,地铺的商户大多以家庭作坊式经营,店铺里印刷机运转的声音和纸张受热时散发的气味,至今留存黄茵的记忆中。

  利东街,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渐成为香港印刷业的集中地。从婚宴请帖到新年利是封,不知沉淀了港人多少甜蜜回忆。“有朋友移民温哥华,嫁女时非要写邮件回来订喜帖,喜帖街做的是全球生意。”湾仔区议会前主席黄英琦说。后由于旧区重建,政府于2005年11月收回利东街业权,一时间人去楼空,20多间喜帖铺或关或搬,黄茵也挥别旧铺,移步厦门街重振旗鼓。

  2008年,谢安琪的《喜帖街》一歌广为流行,却阻挡不了“印刷王国”的流变。而近期,利东街的命运再起波澜。这里上月被市区重建局和发展商命名为“囍欢里”(广东话“喜欢你”同音),将化身为一条长约200米、婚嫁主题的步行街,岂料招致一片质疑和嘲讽。

  “利东街这名字有近百年历史,改名背后反映的是商人的思维和霸气。”黄英琦说。“不如叫回喜帖街。”黄茵说。

  老街坊、老商户称利东街为喜帖街,叫出一种归属感。香港有不少街道,“一街一货”,自发形成集群效应,比如女人街、金鱼街、波鞋街,人们索性以商品指代街道,“正名”反而被遗忘。

  “成行成市嘛,中国人做生意的特色。”香港历史研究者、收藏家郑宝鸿年轻时常陪着母亲或太太到中上环一带逛街,或去“花布街”(永安街)买布做衣服,或去“海味街”(德辅道西)买参茸海味,当然少不了到“为食街”(中环士丹利街与嘉咸街交界)觅食歇脚,也曾试过迷失在上环文华里“图章街”,短短50米有10多家图章刻印店。

  街道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人情。近些年,香港缓慢推进一些旧区重建项目,却激发一波波保育风潮。重建有罪?当年推动保育利东街的黄英琦说,她不反对重建,但要人性化,比如视情况“楼换楼”。黄茵则在商言商,希望旧商户能重置“囍欢里”并获租金优惠。

  “怀旧要看条件,一些旧行业的转型不可避免。”郑宝鸿说,“我是怀旧的人,但不会抱残守缺,我搜集旧相片、邮票、写文章就是表达情怀。那些good old days,留在我心底脑海。”(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