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黄秋生炮轰简体字 钟爱繁体字存在偏狭的一面

2013年07月19日 14:0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近日的一条微博引起了轩然大波,内容是:“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他所说的“正体字”就是我们所说的繁体字,繁体字就是繁体字,为什么又冒出个正体字,不是本文关注的范畴。

  所谓轩然大波,就是看上去“驳斥”他的人居多。这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本能保护,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谩骂、讥讽的声音,某大学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说:“黄秋生的谬论已经被吐槽,再谈是抬举他。”你不认同黄秋生的说法,就摆你的事实讲你的道理,何必弄出这副居高临下的架势,你的水平就是“吐槽”者的水平吗?不过,联想到另一位大学教授,还是法学领域的,连“即便是强奸,强奸陪酒女,也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一类的昏话也能说出来,对前一个的话也就可以释然了。当然,本文也无“抬举”那教授的意思,就事说事。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繁体字没了,文明也不会死去,这一点,秋生兄实在是多虑。有多少文明在起源阶段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根本没有文字,全靠口耳相传而来?就拿我们自己来说,甲骨文作为比较成熟的文字不过出现在商周,而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传统说法不过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就算规模宏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把这个时间点前推了很多年,但离三皇五帝毕竟也还是十分遥远的,女娲补天、刑天舞干戚,都是口头传承的。没有文字可以产生文明,同样,没有文字也不会失去文明。黄秋生如此在意繁体字,我的理解是他对繁体字有一种偏爱。当今不少人可能都有这种心理,某一年的全国两会上不是还有委员提案要在中小学开设繁体字教学吗?记得当时,也是弹声一片。只是彼弹非此弹,彼弹主要是纯粹多此一举,此弹恐怕是见不惯秋生兄的“嚣张”。

  黄秋生可能以为简体字只是大陆上世纪50年代的“发明”,实则在繁体字绝对正统的古代,人们也写简体字。手边有若干实例,道其一吧。洪迈《容斋随笔》——据说这是毛泽东生前读过的最后一部书——里有“字省文”条,道是:“今人作字省文,以禮为礼,以處为处,以與为与,凡章奏及程文书册之类不敢用,然其实皆《说文》本字也。”洪迈于宋徽宗时出生,他说的“今人”就是北宋末南宋初那个时间段了。你看,他举的那三个字实例,繁简都和今天的一模一样,只在当时的正规场合不用就是,私下里早已习以为常。事实上,第一批简化汉字正是吸收了历史上先以简之的那些“成果”,除了若干字如“髪”、“發”一概为“发”之外,绝大多数还是简得“科学”的,不像1977年第二批时那样“硬简”,为简而简,很无厘头,结果把汉字弄成了缺胳膊短腿的不良效果。

  繁体字在大陆其实也从来没有消失,只是范围收窄,局限于特定的领域了。我十分不能理解的是,前些年为什么以在公共视野内消灭繁体字为能事。那个时候,报头、店招等一律去“繁”就“简”,只是伟人的手笔除外。做得太过激了吧!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的广州街头,店铺招牌很多出自名家手笔,商承祚、秦咢生、麦华三诸先生的墨宝举目可见。这些名家手笔的消失,有没有“繁”的因素,我不知道,但我想,我们现在既然讲文化嘛,一方面实施各种文化工程自然很有必要,另一方面还是应当注重潜移默化,后一种“润物细无声”,可能成效还更大一些。

  秋生兄的微博,实际上也在流露着一种文化优越感。他大约不是在大陆接受的初中级或高级教育,没瞧得起简体字。然而认识及使用繁体字,真没什么大不了的,任何文字都只是一种工具。在下没有秋生兄这么极端,浏览典籍,必直排繁体,但觉有味儿而已;看当代的书,还是横排简体。秋生兄以为繁体字才承载华夏文明,显然在认识上存在偏狭的一面。他是演艺圈中人,我们也不必苛求他吧,但道理该讲要讲,不能像那教授一样露出一脸的不屑。(潮 白)

【编辑:丁文蕾】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