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围墙内外物是人非 走进香港历史“豪宅”(图)

2013年08月29日 08:4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围墙内外物是人非走进香港历史“豪宅”(图)
图为曾大屋正门。

  香港发端于移民,最早的移民来到这里,为了抵御外侵,在村子的周围建起高高的围墙,便形成了围村。曾大屋就是这样一座传统客家围村。在香港历史建筑评级中排名第一的曾大屋如今高墙依旧,但大门常开,成为一座“活”的博物馆。

  移民自保 形成围村

  走出川流不息的车公庙地铁站,沿着地下通道过马路,不知不觉,已从繁华闹市来到乡郊幽地。堡垒式的高墙叫人仰视,围墙两端更楼的屋顶仿佛戴上了官帽,俯瞰里外。这栋“豪宅”就是香港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围村大宅——曾大屋。

  香港最早的移民是客家人。明朝沿海寇患频繁,来到香港扎根的客家人在房屋四周加建高墙,部分更挖渠护河,安装铁门,以求自保,形成围村。后来,移民与原住居民因语言、风俗、土地分配不同互生摩擦,更是大规模兴建围村。

  曾大屋最初的主人叫曾贯万,靠采石发家。“曾大屋屹立140多年不倒,都是我们祖辈的心血。”曾家第四代曾德防谈起这栋大宅难掩脸上的自豪。从围墙正中间的正门进入,门上方的“一贯世居”四个字,是主人建造此屋的心愿——要让曾家人子子孙孙住在一起,相互取暖。因此就连屋内祠堂的两边,都被分割成多个小间。整个大屋被分成99间,寓意长长久久。庭院内还有左右对称的两口井,是村民的饮水来源。

  曾大屋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曾贯万花20年时间建起这栋大宅。建屋材料都是石头、花岗岩等上等材料。房子的四角设有三层高的碉堡,碉堡上有枪孔、瞭望台,集防御与抗敌功用于一身。不仅历史悠久,更因这独特的形制,曾大屋在香港1000多幢历史建筑中名列榜首。

  围墙内外 物是人非

  昔日御城围墙,今天大门常开,品味这栋历史“豪宅”,别有一番沧海桑田的感觉。围墙里,祠堂上悬挂的不只是先祖的照片,还有电表排列整齐,电线如藤蔓般交错上升。围墙上除枪孔、望孔,现在还开了窗户,装上了空调。原本环绕围墙的护河,早已不见踪影,填成了平地。附近的农地也已改作网球场。

  德防叔说,太公讲究风水,所以在曾大屋的风水设计上精心考量。不过,原先的精心设计,现在早已走样。如今的曾大屋,只能正对着铁路高架,远眺高楼大厦。由于围村内部分村屋因业权分散已被改建,曾大屋传统特色,曾一度因缺少修缮资金,逐渐流失。好在2009年,曾大屋获政府资助100万元,修葺大屋瓦顶、外墙等,关键部分才得以保留。

  除了房子,人也在变。围墙内,原住民逐渐外迁,为工作、读书,各奔前程,把自己的“曾小屋”出租给外姓人。现在的曾大屋,颇有“72家房客”的味道。庭院内随处可见居民们晾晒的衣服,自行车随意地靠在石墙上。很多人家的大门就这么敞开着。平静的午后,有哗啦啦的麻将洗牌声传出。

  唐女士在曾大屋租住已经有两年。虽然这里居住环境狭小,只有公共厕所,洗澡也不方便,但还是因为价格便宜选择在这里。游客络绎不绝,不习惯的人会觉得好像住进了动物园。不过,住惯了的也坦然。唐女士说:“游客都很文明,习惯了。”

  保护围村 留存记忆

  78岁高龄的德防叔在曾大屋出生、长大,亲眼见证围墙内外的变化。他感叹:“围村已经变质。”

  随着曾氏一族迁出,慢慢地,曾大屋的祭祖、节庆仪式也越来越简单,参加人数也逐渐减少,传统习俗日渐式微。按照传统规矩,曾大屋会为过去一年添丁的家庭准备一个大花灯,在农历新年点燃,象征族人把添丁的喜讯告诉祖先。按照规矩,花灯会被悬挂在祠堂中的子孙梁下,于正月十五11时58分上灯,悬挂一年。但后来,村民觉得添丁点灯有危险,所以改为在围外燃烧。

  德防叔回忆到,添丁点灯在过去是大事。往往有隆重的庆祝仪式,村里还会请道士来拜祭祖先、神灵,且有舞狮、烧爆竹等活动。不过,近年来,曾大屋的元宵点灯仪式已日渐冷清。通常只有村长身穿整齐西装,领着几个人随即合力取下旧灯,把新灯挂上。许多移居外地的曾氏族人即使添了丁,也不回来点灯。德防叔说,围村的味道淡了,真正的围村人越来越少了。

  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萧国健表示,随着老一辈人离开,香港围村的很多风俗、传统都会随之淡去,社会变迁难以扭转。“保护围村,不仅仅是保留一个村庄,更是保留这个城市的记忆。”萧教授说。

【编辑:丁文蕾】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