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扶林村:港岛最后的村落(图)
第一眼看薄扶林村,没什么好感。这一片“棚户区”背靠青山,紧邻公路,在四周高楼矗立的映衬下,和香港格外不搭调。但这里是香港岛硕果仅存的村落,见证了高楼拔地而起、经济快速起飞,而今面对众多挑战,依旧守护着她独有的历史和文化。
香港的“长辈”
从港岛西区一路向南,在坐拥众多“老牌”豪宅的薄扶林道上,突然出现一片低矮平房高低起伏,紧凑得让人有些透不过气——这就是薄扶林村。
香港开埠100多年,薄扶林村却有两三百年历史,清朝康熙年间,有2000余人为避“三蕃之乱”移居到这里,形成村落。所以村民都会自豪地说,论辈分,薄扶林村是香港的“长辈”。
薄扶林村的繁盛要从牛奶公司说起。1886年一名苏格兰医生和5名香港商人在薄扶林设立牧场。奶牛业发达的时候,牧场养牛近千只,薄扶林村全村半数人口都在牛奶公司打工。已经是第四代在此居住的黄广长介绍说:“当年牛奶公司每月发薪两次。每当发薪,村里就特别热闹。”
穿过村口的市集,沿着蜿蜒小径拾级而上,一条幽深的弄堂直通到底。黄广长说:“从这里开始,一直到最后,共有18间传统瓦顶老房子,这条近百米的弄堂就是薄扶林村‘大街’。”
1868年拍摄的老照片中,就已经有了这两排单层平房。高楼大厦还没建起来的时候,这里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随着时代转变,“大街”上的清朝古屋被改建,店铺也不断变迁,但部分仍保持着“前铺后居”的模式,即使村民半夜走来敲门,也会有求必应。
近几十年,薄扶林村的光彩渐渐暗淡,如今4.4公顷的土地上大约有2800人居住。
古老的乡郊传统
薄扶林村是港岛硕果仅存的两个村落之一。和另一个村落——香港围相比,薄扶林村还算幸运。由于远离市区,村里仍然保留着独特的乡郊风味:中秋舞火龙,四月祭李灵仙姐,还有人打井水、制茶粿点心。
薄扶林村的舞火龙习俗已逾百年。和著名的香港大坑舞火龙一样,薄扶林村的舞火龙最初都是为了驱除瘟疫。现在,这项一年一度的盛事一方面是为了祈求阖家平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系村民感情。
今年中秋,一条约27米长的大龙和7条10米长的小龙,插满香枝,吞云吐雾,穿梭在薄扶林村和香港仔,象征“七星伴月”。抵达瀑布湾的终点后,火龙将被沉入水中,意取“龙归大海”。薄扶林村的舞火龙虽然规模小,但可以让观众近距离插香、接触火龙,因此凝聚一方百姓。
尽管舞火龙已成为薄扶林村的传统盛事,颇受欢迎,但要维持这个传统却并不轻松,缺乏资金和无人继承都是问题所在,大部分费用都要由村民自己筹集。
薄扶林村还有自己独特的信仰——李灵仙姐。根据村民口口相传,薄扶林村在很久之前有鬼怪作祟,每天晚上都有怪声传出,令村民难以安睡。一天晚上,有村民梦见一自称是“李灵仙姐”的少女,答允为村民除魔。之后,村民就再没有听到怪声。为答谢这位仙姐, 村民于是建塔供奉。
现在,这座5米高的李灵仙姐塔依旧在村内,被环绕在层层叠叠的房屋中。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的李灵仙姐诞,村民都会大事庆祝,祈祷庇佑村民世代昌盛。
保护那份朴素的亲切
现年53岁的黄广长说,薄扶林村过去是有些“自卑”的。眼看着周围公屋大厦、私人楼宇拔地而起,薄扶林村却还是老样子,就连村内的排污系统还有部分是明渠。
“年轻的时候,看到别人搬出村子,上楼居住,真的很羡慕。”黄广长回忆说。“那时候,只想努力工作,赚钱买楼。”如今,他已经在曾经仰视的置富花园买下千尺豪宅,但却仍搬回村里的小楼居住。“高楼大厦只是一个房子,门一关就是自己的世界,却感觉总是少了些什么……在薄扶林村,大家很少关门,进进出出的都是熟人,感觉更像一个家。”
而且,“现在的薄扶林村村民,不再‘自卑’,我们自豪有属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黄广长说。
在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公布的2014年观察名单中,薄扶林村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文化遗产,也是首次有香港的文化遗产入选。基金会认为,薄扶林村在香港历史中有重要位置,但是,正面对市区重建的压力,正面临社会、经济变迁的威胁。
为了保护薄扶林村,黄广长和村民们组成了薄扶林村保育关注组,开始为保护自己成长居住的村庄和古老传统四处奔走。他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这个村庄里的历史文化,还有那一份朴素的亲切。(记者 葛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