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时评:以“香港方式”回应港人对捐款用途的质疑

2013年11月04日 08: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香港对雅安地震捐助的1亿元赈灾基金的使用状况质疑,四川省雅安市市委书记徐孟加表示,1亿元赈灾基金使用有严格限定。

  相较于内地公众对于慈善捐款用途不明晰的忍耐度,香港民众可谓眼里揉不进沙子,因此才会公开对雅安受捐助的1亿元用途提出质疑,这样的质疑也唤起了内地网友的积极性,纷纷表达了对捐款的关切。其实,要想真切地回应香港民众的质疑,最有效的无疑是直面质疑,公开捐款用途明细。

  所有赈灾款都“有严格的限定”,那么限定是什么?限定是由谁制定的?由谁来具体监督实施?这些程序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很容易滋生腐败。而现实情况一再表明,相信人不如相信制度,再严格的规定也不如公开明细更加具有威力。

  以红会为代表的慈善机构,经历过民众不信任之后,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而这些措施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两个字:公开。只有完善慈善组织的财务公开制度,让所有捐款去向都能得以示众,才能从根本上赢得民众的信任。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才能为每一个捐款人提供下一次捐款的信心。说得再好,保证再多,都不如公开捐款走向,用证据说话更有效力。

  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才促使香港政府发出了对雅安的督促,让捐款的用途公开透明,这关乎道义,更关乎正义。香港民众在此类原则问题上毫不含糊,而香港公权机关面对质疑时都必须直面问题,给出有事实支撑的答案,这样的回应方式可被视为“香港式”。在善款使用上,不妨也让回应变得“香港式”。(王志福)

【编辑:温雅琼】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