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眼角膜联络主任:13年带来千片“光明”(图)

2014年01月19日 17: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香港眼角膜联络主任:13年带来千片“光明”(图)
    做眼角膜联络主任十几年来,王雪文亦不时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推广眼角膜捐赠的观念,因此获得不少嘉奖。中新社发 卢哲 摄

  中新社香港1月19日电 题:香港眼角膜联络主任:24小时待命 13年带来千片“光明”

  中新社记者 卢哲

  “我这份工,常常半夜三更收到通知要出门,深夜、过节都要入殓房与死者家属谈;亲友聚会,大家都盯着我的call机(呼机),因为它一响我就要走;而在我身后,有近千人排队等待光明……”

  王雪文在香港医管局狮子会眼库工作了15年。作为香港唯一的眼角膜和巩膜收集、检验及分发中心,眼库从1992年至今已募集逾4000片眼角膜助人重见光明,而王雪文在前线13年,募集了其中1500片。

  这份叫“眼角膜联络主任”的工作——通俗地说,即劝说一些死者的家属捐出眼角膜——在700万人口的香港,只有3人在做。

  医学上,除小部分不适合者,由足月至80岁的人士均可捐献眼角膜,而眼组织摘除要在死亡后12小时内进行。王雪文需在“黄金时间”内完成说服家属、协调手术等工作。

  “几乎没有人了解这工作,我入行很久之后,还有亲戚问,你到底做什么的?”

  1998年,大学毕业的王雪文开始找工作,“当时一份英文报纸写招眼角膜联络主任,下面标注要每天进出一个地方——那个单词我查了字典才知道,是殓房。”

  一心找工作的王雪文“没想过害怕就投了简历”。面试时上司问,这工作要24小时待命,随时入殓房,见陌生人的生老病死,还要跟他们的家属谈角膜捐赠,你行不行?

  刚走出校园的王雪文答:“我不知道,不如让我试一试?”

  多年后上司说,就是那句“让我试一试”让她脱颖而出,而这一试,就是15年。

  2

  “你好,我是医院的姑娘(香港称女性医护为姑娘),姓王。我知道你家人刚刚过身(粤语,指离世),有什么可以帮手的吗?”王雪文每次都用这句开场白与逝者家属打招呼。

  “第一段话,绝不提捐赠。”王雪文总结,“我通过最初的交谈评估家属能否接受之后的对话”,有些死亡个案(如意外、自杀)的家属有内疚、甚至自杀的倾向,王雪文就不再谈,转介专业辅导机构跟进。

  “一般人遇上亲人过身都手忙脚乱,我们会帮忙安排后事。比如告诉他们如何联络殡仪馆,程序怎样。”

  之后,王雪文会坐到家属旁边:“我们考虑过您家人的身体状况,觉得很适合角膜捐赠。”说到这稍停,等家属反应——因此联络主任们总是尽量面谈,以看到家属的表情。

  然后,王雪文把烂熟于心的捐赠事项慢慢道来,“捐赠不会对遗体造成影响,手术时间很短,不影响后事处理;眼角膜非常珍贵,现在香港正有近千人在等待……”

  “家属的反应一般都是愣住。”王雪文说,“大约有1%的家属立即同意,但我会要求他们重复一遍我的话,以确定他们完全明白我的意思。”立即拒绝的也是少数,大部分会表示需要考虑。“我只强调手术有黄金时间,一定要在几点前回复我。但绝对不会再打回去问。”实际上,家属通常会在15分钟到1个半小时之内作出捐或不捐的决定。

  “做这行,最重要的是诚意。”王雪文两年前离开前线升作经理,培训新同事总会说这句话。“我们是只求眼角膜还是真心援助,家属能感受得到。”

  某年深冬,王雪文半夜接到通知,从家里搭车1小时到医院见一位家属。“他很快拒绝了捐赠,但我照样提供帮助,陪了他近10小时。”王雪文认为,每一次跟家属接触,都是将器官捐赠的信息传播出去的机会,“我遇见过几个个案,十几年前的家属拒绝捐赠,但十几年后他们主动联系我。”

  3

  因为全港只有3位眼角膜联络主任,分别负责不同片区的医院,筛选、联络合适个案。王雪文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深夜去殓房,而是孤独。“每天都是一个人,跟医院、殡仪馆、眼库联络,面对悲伤的家属,有时还陪着流泪。要考虑遗体该放哪里,还要记得买办公室的墨盒——因为整个部门就我一个人——真的难。”

  曾想换一份“正常”的工作吗?王雪文一秒都没犹豫“有,曾经很想换。”但最终坚持,因为“真的有成就感”。

  香港眼库捐赠成功率由1998年的29%上升至2012年的42%,王雪文却说最大的成就感不在于1500片眼角膜,“而是看器官捐赠渐渐普及,帮更多人走出病痛。”

  一个月前,一位失明两年的男子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口大声呼唤王雪文。“他刚接受完眼角膜手术,纱布一拆就来找我”。男子说:“王姑娘,我一能看到就马上来找你!终于知道你的样子!”又说已带妻女签了器官捐赠的志愿卡,并愿义务为眼库做“实例宣传”,王雪文说自己边听边笑边流泪:“这个工作很难,可是每当看到这些人,就感到自己的意义。”

  王雪文说,13年来没有遇过家属的刁难,而香港对于器官捐赠的接受度亦在增高。“常常我们还没自我介绍完,家属就说,是器官捐赠吗。”而家属做决定的时间亦在缩短,“说明家庭间有过讨论,捐赠的观念在普及。”

  2013年12月,国际扶轮组织颁发“香港英雄职业成就大奖”予王雪文,但在她挂满奖状的办公桌上,最多的却是捐赠家属送来的写着“感恩”的小礼物。

  与捐赠者家属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王雪文“最大的收获”——“我们可以随时通电话”,有些家属甚至邀请她参加家庭活动:“他们说因为我,他们的亲人得以遗爱人间,是一件积极正面的事,我真的觉得他们好棒。”(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