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惊蛰香港“打小人” 老“打手”自言心肠不坏

2014年03月06日 15: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3月6日电 题:惊蛰香港“打小人” 老“打手”自言心肠不坏

  中新社记者 李焯龙

  “我幷非想打死人(意指被人“打小人”者),只是想帮客人消灾解难,理顺运气,化解心中的怨气。我想,自己的心肠不坏。”

  6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在香港民间风俗“打小人”胜地——湾仔坚拿道天桥桥底(俗称:鹅颈桥桥底)人头涌动,一众“打手”兼神婆念着驱邪又祈福的口诀,手起“鞋”落在代表“小人”的纸条上,“霹啪”之声此起彼落。年过花甲的赵婆婆就是其中一位。

  自称逢惊蛰天在鹅颈桥桥底摆摊逾十年的赵婆婆说,每年惊蛰从早到晚会有过百人光顾,有时甚至排起长队轮候,“每年惊蛰天生意最好,我会廿四小时开档,通常累得连饭也吃不下,而且不断地‘打小人’,手腕和肩膊都觉得酸痛。”

  “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个小人无回头……”尤如唱歌般念口诀的赵婆婆“打小人”时,会先问客人的名字,点起香烛,把代表“小人”的纸条放在砖头上,一面念着口诀包括咒骂、祈福等语句,一面用鞋打至破烂,并用黄身黑纹撩牙的纸老虎包着,一幷烧去,连同最后的祈福仪式,需时约十分钟。

  每次“打小人”收取50港元的赵婆婆解释,来光顾“打小人”的客人以中年人士、上班一族为主,但各人“打小人”原因各有不同,“上班工作的人觉得工作上有小人出现、身边的同事带来许多是非,家庭主妇祈求阖家平安。”

  在赵婆婆小小的地摊上,放了“观音”、“齐天大圣”、“黄大仙”等佛像神像,许多路过的游客会驻足拍照,有时她会报以微笑向人挥手,推介这香江特色。她说,近年多了一批游客到来“打小人”,可能是看过一些香港电影、报纸介绍。

  每当听到“打小人”,很多人会随即联想为害人之术。但多年来,靠着一张骂人的口、一双“打人”的手而糊口的赵婆婆,有时在“打小人”的时候,会充当心理辅导员,抒解客人心中的不安。

  有一位年轻的男客人给赵婆婆留下深刻印象,她说,这位男士因工作惹上官非,在上法庭前一天来到她的地摊前,希望她代为“打小人”。

  “这位男士坐下来就嚎哭起来,哭得很惨凉,后来向我解释事情因由。我除了替他“打小人”、祈福,还安慰、开解和鼓励他。”一口乡音的赵婆婆说,后来这男士的问题解决后,买了一盒月饼和水果,重来地摊前感谢她的帮忙。

  “三岔路口”被认为是理想“打小人”地点,而在湾仔鹅颈桥桥底这“三岔路口”,每天车来人往。坐在行车路旁迎面吹着汽车尾气的赵婆婆,喉咙常上痰,但她笑对辛劳:“夏天闷热最辛苦,无事做只好用手摇扇,但路边空气真的很差。”

  每天摆摊近9小时的赵婆婆,天天坐在小木椅上,心里希望凭着自己一双皱皮的小手,为更多人消灾解难,或是心灵上的满足,“能做多久就做多久,很想再帮多点人!我在这里结识许多街坊,他们有时会送上食物,大家充满感情。”(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