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横琴争取自贸区优惠 降低澳门企业投资门槛

2014年07月16日 13:0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在2014年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举行前夕,关于珠澳合作的一系列热点问题,也有了更明确的答案。记者了解到,横琴新区将争取自贸区优惠,进一步降低澳门企业投资横琴的准入门槛。

  1.粤澳合作产业园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全面招商

  近年来,粤澳合作开发横琴,建设粤澳合作产业园,成为双方积极创新合作模式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目前,澳门推荐进入粤澳合作产业园的33个项目已完成了初步接洽和第一轮会谈工作,有31个项目办理了登记。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正全面启动招商引资工作。

  2.澳门中小企业参与横琴开发横琴力争降低澳企准入门槛

  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离不开广大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澳门中小企业也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与横琴大开发。相关负责人表示,横琴新区全力支持澳门中小企业到横琴发展。

  据了解,横琴新区将争取自贸区优惠,营造更加开放便捷的营商环境。横琴新区是正在申报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相关部委对横琴申报建设自贸区给予了充分肯定。下一步珠海将积极配合广东省,力争在投资准入、区域监管、金融创新、法制改革等方面争取国家支持,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诚信岛建设、司法改革等工作力度,进一步降低澳门企业投资横琴的准入门槛。

  3.横琴口岸24小时通关涉及国家事权将分步骤解决

  目前,横琴已在中国国内率先实行“分线管理”的特殊通关政策,但“争取横琴口岸24小时通关”的政策,未见有明确时间表。

  珠海市相关负责人回应,横琴口岸延长通关时间问题涉及国家事权,且因查验人员增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故暂未能实现。海关总署、国家口岸办曾作出5点回应,其中提到分渠道解决查验人员编制,分步骤解决横琴口岸24小时通关问题。

  珠海将继续努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希望早日实现横琴口岸24小时通关。

  4.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完成近半通行政策在研究

  备受关注的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动工,计划在2016年建成通车。建成后,三地陆路交通时间将缩短至半个小时。

  截至2014年5月底,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推进顺利,已完成项目概算投资41.69%;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工程完成概算投资的49.03%。珠海口岸上部工程设计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旅检大楼及口岸办公区施工图设计。

  由于连接3个不同行政区域、涉及内地水域及各自的口岸与联机,大桥通车后,届时也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跨界通行政策。

  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粤港澳三地对于港珠澳大桥跨界通行政策正在研究中,关于与珠澳现有通关衔接、便利两地居民往来的有关情况,待有明确的政策再向公众公布。

  5.湾仔与澳门妈阁河底人行隧道9月底拟完成跨境交通研究

  珠海湾仔与澳门妈阁之间的河底通道,在澳门各界提出由来已久。“妈阁站”是澳门正在规划兴建的轻轨系统以至未来澳门整体交通系统的重要枢纽,澳方曾经提出在珠海湾仔至澳门“妈阁站”间穿濠江设置自动人行地下通道,珠海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研究,但许多细化的工作并未真正启动。

  记者获悉,珠海湾仔与澳门妈阁河底人行隧道项目于2011年下半年开展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并编制了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澳门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后基本修改完善。

  经讨论,珠澳双方一致认为,该项目的关键是解决口岸定位、通关规模、口岸联检部门的需求、通关模式、隧道的管辖权、管理模式等问题。为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珠海市成立了珠海湾仔与澳门妈阁河底行人隧道口岸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目前正开展《港珠澳大桥建成后跨境交通整体研究》,以确定湾仔与澳门妈阁河底行人隧道口岸的功能定位问题,计划9月底完成。

  6.对澳供水今年价格调整为2.29元/m3

  根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政府正研究对澳供水管道从横琴方向进入澳门路氹的可行性,共同推进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建设纳入粤澳合作重点工作。今年1月20日,珠海市政府又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备忘录,明确在2017年底前完成这两个项目的建设。

  另外,根据《粤澳供水协议》,从2011年开始,对澳供水价格每3年为一个水价调整周期,从2014年起,粤澳双方将执行新的合同水价。今年1月20日,粤澳双方签署《粤澳供水协议之补充协议(二)》,2014年至2016年,对澳供水价格调整为2.29元人民币/立方米。南方日报记者 向松阳

【编辑:丁文蕾】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