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山·黄埔·两岸情”情动香江

2014年09月08日 10: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中山·黄埔·两岸情”情动香江
论坛开幕式。

  9月6日,第五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香港举行。这个在台北、上海等地建立起来的品牌交流活动首次移师香港,主题是新颖的“黄埔精神与青年传承”,会场选在会展中心,董建华、张晓明、曾钰成等知名人士出席。与会海内外嘉宾约200人,台湾退役将领来了20多位。黄埔师生亲友等聚在一起,充满赤诚的情感。

  黄埔人有亲情在

  孙中山与香港渊源深厚。上海市海外联谊会会长沙海林致辞时说,香港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源地,为黄埔精神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中央驻港联络办副主任杨建平表示,香港以“一国两制”的特殊角色,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论坛在香港举办,可激励两岸三地的有志青年温故知新、继往开来。

  台湾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与女儿许琦燕、外孙许念三代赴港出席论坛,许念近年来一直为两岸交流尽力,为黄埔后代的联络做了许多事务。

  全国政协委员胡葆琳是黄埔二期学生胡靖安将军之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两岸交流。她与许历农、聂力(聂荣臻之女)共同发起并组织了前四届“中山·黄埔·两岸情”活动,并且担任本届论坛筹委会主席。居港30多年的胡葆琳说,黄埔精神是父亲留给我的精神遗产,香港的狮子山下同舟共济努力拼搏的精神充实了我,让我更加坚强。无论黄埔精神,抗战精神还是狮子山精神,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现在的香港很需要正能量、正面的声音。她说:“台湾的黄埔系将领都年事已高,我们这些黄埔二代也不年轻了,时不我与。我觉得,这些年为组织论坛所经历的辛苦都值得!”

  黄埔一期生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将军说,黄埔精神已融入我的血液中。它是两岸共同的财富。我与台湾的黄埔人交流,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父亲晚年为肺病所困,在去世前四个月还坚持会见了从台湾来的黄埔一期同学邓文仪。‘黄埔’,在父亲心中是很重的。”

  黄埔一期生郑洞国之孙、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说,黄埔一代二代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是从皮肉上熬出来的,他们经历了战争,经历了与祖国命运共同颠沛流离的难忘时期。今天我们也应该有这种忧患意识。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说,黄埔人都是有黄埔情节的,两岸黄埔一家亲,黄埔精神的传承,也是黄埔人之间亲情的延续。她提倡黄埔人的下一辈之间多相互交流、主动来往,接力传承黄埔精神。她认为,现在海峡两岸只要一说到“黄埔”是有共同语言的,是不分国共、不分你我的。“大家都是黄埔人,有亲情在。”

  精神高昂 慷慨论事

  黄埔人的论坛,发言总是十分热烈,话题紧扣时局风云变幻。

  许历农老将军说,我虽然95岁了,每每听到振兴中华、再造汉唐盛世的高论,依然热血沸腾。

  台湾退役上将陈廷宠表示,日本右翼的企图心特别强,认为日本太小,总想着侵略。我们中华民族无侵略别国的野心,只求国泰民安,不再受外强的宰割,对固有疆域更有保护的责任。我们应团结自强。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辛旗致辞表示,近20年,“台独”分裂势力活动猖獗,海内外黄埔同学戮力同心,坚决反对“台独”,尤其是台湾的黄埔中坚在逆境中坚持民族大义,“虽千万人吾往矣”,精神难能可贵。

  郑建邦谈到两岸关系时建议,两岸黄埔人团结一致,既要积极发声,建言献策,还要身体力行,多有作为。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罗援认为,弘扬黄埔精神要拿出实际行动。两岸虽政见不同,但同根同祖。两岸黄埔人要为维护“祖权”多做一些实际有用的事。他建议在钓鱼岛和南沙维权行动中,两岸联合巡航;两岸召开研讨会,对外公布中华民族对这些岛礁拥有主权的历史证据和法理依据;两岸合资在南海共同开发。

  香江论坛还邀请青年嘉宾就“黄埔精神与青年传承”进行互动交流,大家认为,当代青年虽不能像黄埔初期的青年那样,但也有自己的历史使命,要在和平环境中保持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

  香港年轻人从黄埔精神中领悟到什么?香港钟表业协会主席高鼎国认为,要勇敢面对挑战,走出属于自己这一代的路,还要学习黄埔人的牺牲精神,对国家、社会事务多一点奉献。

  黄埔后人、上海市政协委员江山说,他的民族观念是“后生”的,小时候在国际学校念书,没有学中国历史,甚至不了解抗战、清朝。他14岁去美国留学,看到华人受歧视被欺负,感到国家要强大才不会被看不起。如今在京沪合办国际学校的他,要弥补一个短板:中国历史列入课程。本报记者 连锦添 文/图

【编辑:杜静】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