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标准工时立法:雇佣合同列明工时标准

2015年03月24日 14:51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香港标准工时委员会3月18日开会达成初步共识,将研究立法规管所有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合约,合约须列明工时、午饭时间、工作及休息时间、超时补偿方式等。共识为订立标准工时迈出了第一步。不过,委员会表示,不会“一刀切”管制工时立法,引来不少争论

  立法空白

  香港至今还没有标准工时的相关法律,这也就意味着在香港,工作时间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早在2004年,香港城市大学就进行了一项港人超时工作的调查。调查显示,港人工作时间为全球最长,每周平均工作51.3小时,以每周休息两天计算,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其中约24%的人每周工作50至60小时,12%的人超过60小时。

  8年后,这种长工时情况没有任何改变。2012年3月,香港工联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数全职女性,每周平均两天要超时工作,香港公立医院医生每周平均工时为66小时,堪称超时工作的“重灾区”,其中3%的医生一周工作100小时以上。

  为改变这一现状,2013年4月9日,香港标准工时委员会宣布成立。首任标准工时委员会主席梁智鸿当时就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每周基本工时定在44小时左右,超时补薪则不少于时薪的1.5倍。

  2014年1月28日,标准工时是否立法的讨论终于进入公众咨询阶段。7月底,标准工时公众咨询期正式结束。香港政府曾表态,希望3年内完成立法。

  今年3月18日,标准工时的立法有了新进展。标准工时委员会达成共识,研究立法规管香港所有雇佣合约。梁智鸿表示,委员会同意不可能一刀切规管工时,制定清晰雇佣合约有助解决口头合约模糊不清的问题。

  争议焦点

  在18日达成的共识提出,将研究立法规定所有雇主及雇员之间的合约都要签订写明工时的条款,双方要写清楚工时、超时工作、午饭时间、工作及休息时间、超时补偿方式等内容。至于有关违反新制定合约的罚则和相关法例的修订程序,委员会将交由港府决定。委员会同时认为,立法时难以“一刀切”订明全港统一的标准工时。

  目前的争论点,在于要不要“一刀切”立法。数据显示,港人每周工作时数平均为49小时,高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40小时,香港人工时之长,属世界前列。更严重的是,在曾经超时工作的雇员中,约有51.6%的雇员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这对打工仔来说,多劳不能多得,又赔上时间和健康,无疑是不公平的。

  劳方担心,如果不一刀切,即使雇员合约中列明工时,打工仔亦得不到超时补水,只会导致“有雇主讲,无工人讲”的情况出现。对资方来说,由于各行业情况不同,就不同行业划定统一的标准工时,对雇主及雇员来说并不合适,有违自由经济体系规律,又会进一步助长雇主改聘临时或兼职工,最终令年纪大、学历低雇员遭殃,更会给长期人手短缺行业火上浇油,加大企业困境,不排除有些企业面临裁员或倒闭,最后受害的还是雇员。

  引发讨论

  对于香港工时委员会达成的共识,香港社会各界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资方代表刘展灏同意工时委员会的做法,又认为不应豁免部分行业,以免引起社会争议。劳方代表吴秋北则强调,18日的讨论成果只属立法基础,下一步将讨论不同行业的工时标准。有劳工团体担心会导致“有雇主讲,无工人讲”的情况出现,认为必须立法制定标准工时;商界则反驳指雇员与雇主签订合约前都会先商讨,不会出现如劳工界所指的情况。

  有工会表明反对建议,认为新增的立法内容无助改善打工仔“长工时”问题。但亦有人力资源顾问表示,建议能确保雇主和雇员的利益,相信能有助建立双方的互信。

  事实上,标准工时因其牵涉范围极广,难以一概而论。工时是否过长,因人而异,不同工种也有不同需要,例如急救人员、警员、保安及监控从业人员、家佣、船员以及需要24小时运作的行业等,计算工时的方法难以与一般工作相同,亦要考虑劳工市场实际供求状况,简单地一刀切,并不是适当的做法。

  有分析认为,定好标准工时,要在改善劳工权益、平衡雇主雇员利益及香港长远经济竞争力三方获得平衡。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先将工种分为弹性和非弹性两大类,从非弹性工种开始实行划一标准工时,而弹性工种的主动权可给予雇主和雇员,有关标准工时计算方式、超时工作时薪补偿,由劳资双方自行协议,以签订的雇佣合约为准,方便执行。□李敏

【编辑:杜静】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