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江漫话:花茶鲍鱼“叹”大戏——香港茶馆里的老戏新唱

2015年05月24日 20: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香江漫话:花茶鲍鱼“叹”大戏——香港茶馆里的老戏新唱
    香港西九文化区为建设戏曲中心茶馆剧场举行模拟的一次演出,定位为“由传统戏楼演变”的茶馆为“提供亲密观演经验”,只容纳百余观众。中新社发 张宇 摄

  中新社香港5月24日电 题:花茶鲍鱼“叹”大戏——香港茶馆里的“老戏新唱”

  中新社记者 卢哲

  一个复古的剧场,一方木制的舞台。百来个木椅在台下排列,笔挺的椅背涂了一层红边。椅旁的小方桌轻铺一层竹垫,服务生在竹垫上抖开红布,轻放下木制托盘。盘上发亮的白瓷匙承着流质的熏蛋、绿色的鲍鱼茶盏,碟中的琥珀核桃蜜色欲滴,一个宽口的玻璃杯中卧着一朵干瘪的花。

  剧场的灯光暗下来,穿着长袍的导赏员用洪亮的声音介绍将要开唱的粤曲《雨打芭蕉》。当观众的注意力被舞台吸引,服务生提起水壶,一柱开水注入玻璃杯,热气袅袅,杯中的茶花缓缓舒展,露出“千日红”紫红色的茶心。茶香飘荡,台上的电子屏幕亮出中英文字幕,年轻的演员登台亮相,木制屏风后的乐器敲打起来——一场粤剧,就此开场。

  这是香港西九文化区为建设戏曲中心茶馆剧场而模拟的一次演出。定位为“由传统戏楼演变”的茶馆为“提供亲密观演经验”,有限的座位可以让观众靠近舞台。

  “香港的茶馆应有它的独特。包含传统艺术,又接受时代审美,甚至能吸收中西文化的交融。”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茹国烈对中新社记者说,茶馆在香港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它不复制北方戏楼的模式,也不还原老广东粤剧茶座的喧闹。为了摸索出“香港味道”,西九表演艺术部连续两年在香港演艺学院内搭建了“一比一”的茶馆进行试演。

  有别于大戏院动辄三小时的戏曲,茶馆的演出控制在一小时左右,以减少“初级”观众的疲惫。中场休息,服务生端上一碗飘香的夏桑菊凉茶,一叠爽口的山楂糕。“我们在尝试不同的观影体验,包括节目与茶点搭配的细节。”2014年的模拟演出用了大碗茶,而这次粤剧的演出,茹国烈认为点心应该更“老广东”。

  “也许来茶馆的不是老戏迷,但在导赏的介绍下,喝口茶,嚼嚼核桃,叹叹(粤语,享受)戏,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茹国烈说,“就如去听一部你未必熟悉的歌剧,说不定从此就有了兴趣呢?”

  茶馆正尝试用精致的观戏体验培养新一代的观众——而这也是整个西九文化区期望达到的目标。“香港现时的艺术观众可能不到人口的20%,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区项目之一,西九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开拓观众群和更新艺术内容。”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艺术发展主管刘祺丰对中新社记者说。

  除了本地观众和艺术,世界任何一个文化区的发展都必须辐射周边。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刚刚主办了华语区首个“制作人网络会议及论坛”,冀与全球制作人建立网络,通过交流合作促进艺术项目和观众“来到香港”、“融入香港”、“走向世界”。

  五月,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在出席意大利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时,介绍了西九文化区的最新发展,并指与会者认为香港的文化艺术发展仍然潜力巨大。

  实际上,当西九文化区正为节目和观众努力的时候,香港戏曲从中看到了新的机遇。“只要有观众,不怕没演员。”指导学生参加茶馆演出的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毛俊辉认为,西九给了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也给香港粤剧带来活力。“香港的戏曲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在传统中创新,这点与茶馆的理念相近。两者相辅相成,希望能寻找到发展的新路。”(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