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20岁的香港特区未来可期

2017年06月23日 18: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香港6月23日电 题: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20岁的香港特区未来可期

  中新社记者 杨喆

  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的办公室位于香港金钟一座写字楼内,窗外可见车水马龙的街道和林立高楼。在港生活近40年的他于此接受记者采访,在这里,香港繁荣尽收眼底,香港的过去记忆犹新。

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的办公室位于香港金钟一座写字楼内,窗外可见车水马龙的街道和林立高楼。在港生活近40年的他于此接受记者采访,在这里,香港繁荣尽收眼底,香港的过去记忆犹新。<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谢光磊 摄
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的办公室位于香港金钟一座写字楼内,窗外可见车水马龙的街道和林立高楼。在港生活近40年的他于此接受记者采访,在这里,香港繁荣尽收眼底,香港的过去记忆犹新。中新社记者 谢光磊 摄

  “我家1979年从内地来到香港,是1月16日下午5点左右到达红磡火车站,当时我只有10岁。那时身边很多人都比较穷,我们全家人也是住在几平方米的一个小屋里。”洪为民说。

  15岁读大学,18岁开始打工,而后创业投资,住房也不断改善。认为“千金难买少年穷”的他很快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并用更快的速度开始着自己的打拼,也见证着香港的发展。

  在回归前的香港生活多年,洪为民从未申请英国的护照,这给他离港出差带来很多不便,但他依然坚持等待香港回归。1997年7月2日一早,他便带上一本金庸的小说到海港政府大楼排队领取特区护照。

  “排了一天,最后得到的号码是292号,也就说明我是第292个拿到特区护照的人。”洪为民说,那时就想,这下可以自豪地说自己不仅是香港人,更是中国人。

  “回归前,香港社会人心浮荡,但我没有担忧,事实也证明我的判断正确。”20年来,洪为民事业发展同时积极服务社会,获评2008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他还积极参与内地慈善事业,并多次参与组织香港与内地青年深入交流。

  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见证特区20年发展,洪为民认为,这一制度设计让香港得以平稳顺利回归,这对于香港的发展十分重要。“这就像生活中的空气和电,平时习以为常,但一旦没有就会有大麻烦。如同‘一国两制’融入港人生活各处,但是一旦受到冲击,人们定会发现后果的严重。”

  身为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的洪为民,从事信息科技领域工作30年,深刻体会到近年香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缓慢,深圳则日新月异,值得香港学习借鉴。“香港市场细小,视野很重要,不能只局限于本地。”让他感到担忧的是,当前香港一些年轻人的视野狭窄,无法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发展因此受限。

  所以,当2014年获任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时,他深感责任重大。“深港合作一方面有助国家开放,另一方面给香港各领域发展带来动力,不仅是互联网。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错过了,既然现在我有机会参与进一步的开放就不该再错过。”

  他认为,深港合作,有助于香港年轻人获得更多机会,前海推出的一系列惠港政策也给港企提供发展空间,香港在国际化和创意方面的优势同时可得到发挥。“前海对于香港是土地和人才的扩容,深港合作也可形成‘一带一路’的跳板,双方应优势互补,互相欣赏,互创价值。”

身为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的洪为民,从事信息科技领域工作30年,深刻体会到近年香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缓慢,深圳则日新月异,值得香港学习借鉴。<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谢光磊 摄
身为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的洪为民,从事信息科技领域工作30年,深刻体会到近年香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缓慢,深圳则日新月异,值得香港学习借鉴。中新社记者 谢光磊 摄

  随着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推出,洪为民希望香港把握机遇,搭上国家发展快车。他认为,“一带一路”发展决定车的速度,而粤港澳大湾区决定香港能否跳上这辆车。

  “20岁的香港特区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回顾过去成就同时,也该在意未来有多少机遇。”洪为民说,香港作为小经济体适应能力强,能应对时刻发生的变化。“只要香港保持年轻的心态,未来很值得期待。”(完)

【编辑:杨彦宇】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