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连续熬夜看球恐伤身 香港中医开药方助球迷健康

2018年06月25日 13: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6月25日电 据香港《明报》消息,世界杯已开赛多日,连续熬夜看球使不少球迷的身体出现异常,甚至情绪也受影响。香港中医提醒球迷,要减少伤身,注意养生之道,尽量少熬夜、少吃零食并多多伸展身体,配合食疗或泡茶,保持健康。

当地时间6月18日,一名摄影记者拍摄自己在圣彼得堡的酒店房间,他正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世界杯。
资料图:球迷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世界杯。

  球迷后遗症之一:熬夜伤阴生虚火

  中医一向主张顺应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熬夜令身体消耗加剧,有可能出现阴虚内热失调,常见症状包括口干、烦躁、易长口疮或粉刺、手足心热等。

  中医提醒,由于这种火热属“虚火”,如果随便使用寒凉清热的手段,如饮凉茶、吃龟苓膏等清热泻火,会导致体质变差。要解决阴虚内热的问题,可从滋阴生津和清热两方面同时入手,常用的药材有花旗参、麦冬、蜂蜜。花旗参性寒,味苦、微甘,功效为益气养阴、清火生津;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有润肺、养阴生津功效;蜂蜜性平,味甘,能益气润肺。利用上述3种材料制作参麦蜂蜜茶,有益气、养阴、清热的功效。

  中医建议每晚要保持最少6小时的睡眠。不要连续通宵看球赛,避免长期休息不足。此外,平时要注意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肉类和辛辣、煎炸的刺激性食物,保持大小便畅通。

  参麦蜂蜜茶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

  材料:花旗参6克、麦冬12克、蜂蜜2茶匙

  制法:先用沸水浸泡花旗参及麦冬20分钟,在饮用前加入蜂蜜

  球迷后遗症之二:啤酒零食损脾胃

  观赏球赛难免会吃零食,而大多数零食如薯片、果仁等虽然可口,但属性都比较燥热,且难于消化,吃多了不仅容易热气上火,也会妨碍脾胃运化饮食的功能,出现食滞的不适。

  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吃进身体的食物超过脾胃能够负担的限度,便会妨碍脾胃的正常运作,导致患病,出现胃胀、胃痛、反酸、恶心呕吐、食欲欠佳等不适反应。如果在饮食无节制之外再加上饮酒,因酒类属性偏热,尤其啤酒更是湿热之品,更容易造成肠胃不适。

  针对因饮食不节制而出现的食滞胃肠问题,中医建议通过行气消食的方法化解食积,还可配合健脾益气的方法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常用的理气、消食药物包括炒山楂、炒麦芽、陈皮。炒山楂主要用作化解油腻,炒麦芽主要针对化解含淀粉丰富的食物,陈皮有理气、燥湿、化痰的功效。而常用的健脾益气药物包括党参、白朮、淮山等,可按患者的体质需要配搭使用。

  中医提醒,预防食滞需要注意饮食有节,在观看球赛时的紧张刺激气氛下,脾胃的消化能力本身已受一定影响,更不宜再暴饮暴食,七八分饱便应停止。零食的选择应以健康、容易消化为主,例如以新鲜水果、干水果片或蔬菜片代替油炸的薯片、煎炸食物、糖果。进食坚果类食物如核桃、杏仁等虽然有益于健康,但也不宜过量进食,以免胀气,建议每次以5- 10颗为限。饮酒必须要有节制,切忌大喝特喝,更不宜空腹,以防不适。

  山楂消滞茶

  功效:行气消滞

  材料:炒山楂10克、炒麦芽15克、陈皮6克

  制法:水3碗煎成1碗,温服

  球迷后遗症之三:久坐少动增湿困

  不少人都会为了观看球赛而改变生活习惯,例如减少做运动、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一场球赛连同半场休息的时间超过100分钟,如果这段时间在有冷气房内坐着不动,肯定会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既会妨碍消化,也会影响身体,气血运行不畅,新陈代谢机能下降,于是当事人便容易感觉疲倦乏力、腰酸背痛、四肢重坠浮肿、消化不良等,按中医的理解,便是气虚和湿困的问题。这种情况如在阴雨天时,潮湿加上缺少阳光,不适表现会更加明显。

  要纾缓气虚、湿困所导致的不适,中医会用健脾补气及祛湿的方法,常用药物如五指毛桃、党参、黄芪、淮山、茯苓、扁豆、薏苡仁等。中医理论认为,久坐伤肉,久卧伤气,过量吹冷气还会耗气伤阳,因此,在观看球赛之余也不要忘记定时活动一下,到户外散步,伸展筋骨,活动关节,特别是伸展下肢,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减轻疲劳,也顺便让眼睛休息。

  五指毛桃淮山扁豆瘦肉汤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

  材料:五指毛桃50克、淮山30克、茯苓15克、扁豆15克、陈皮6克、瘦肉适量

  制法:先将瘦肉洗净切开汆水,其余材料洗净。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煮90分钟,调味后即可。

【编辑:孟湘君】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