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体验“卖旗” 感受港人善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街头体验“卖旗” 感受港人善心
2010年01月18日 00: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香港一月十七日电 题:街头体验“卖旗” 感受港人善心

  中新社记者 陈伊敏

  “卖旗”,可称香港一景。逢周末或周三,香港的大街小巷不乏慈善义工的身影。他们拿着各慈善团体特制的捐款袋,向路人筹募善款。

  一旦有善心人捐款,无论多寡,义工们都会在捐款人衣服上贴一个“爱心标志”,既表示对捐款人的感谢和尊重,也提醒其他义工不要再去打扰。这便是“卖旗”了。

  一个周末的清晨,记者来到旺角弥敦道,挂上筹款袋,也体验一回“卖旗仔”。这次是为香港慈善机构长者安居服务协会的“一线通平安钟”筹款。

  使用“一线通平安钟”服务的人士,只需按动主机或身上的遥控掣,便可与呼援服务员对话、求助。港币二千五百元,可让一名长者及有需要人士终身免费享用“一线通平安钟服务”及其他全面支援及关顾服务。

  每当天文台发出酷暑或寒冷天气警告,“平安钟”就能发挥及时救人的作用,让有需要的人士可以被及时送到医院。

  记者面带笑容,寻找目标,开始向途人募捐。“先生,做做善事,帮帮老人家吧……”话未说完,一位先生投下了二十元。记者赶紧为这位善心人贴上一枚“爱心标志”。另一位笑脸迎人的女士,也主动走过来投了五元钱。接着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

  不过,“卖旗”也并非总是很顺利。

  “小姐,支持一下我们的长者服务吧,我是……”“不好意思,我赶时间,”一位白领美女步伐飞快,很快消失在人群里。

  “先生,买个旗,帮帮老人家吧。我们为平安钟筹款……”几位游客连忙对记者摆手,加快了脚步。而一位内地游客上前指了指自己的衣服:“给我贴上一个(旗)。”当记者邀他捐款,他挥挥手,大步走开。

  为提高成功率,记者来到了旺角地铁站口。一位先生见记者前来募捐,说:“我现在没零钱,一会儿过来再投。”

  记者走向一位阿婆,她说“已经捐过了”。但说完,还是投入一枚硬币。记者这时才发现,她身上已经贴了两枚“旗子”。

  半小时前说没零钱的那位先生,出乎意料地再次出现在眼前,投下十块钱,记者正要给他贴“旗”,他已快步走入地铁站。

  一起卖旗的义工冰姐今年七十多岁,已连续六、七年做卖旗义工了。当日她清晨七点多来到旺角,在清寒的天气中募捐,不厌其烦地向途人介绍“平安钟”的好处。对她而言,卖旗做义工能帮到有需要的人,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意义。见到记者时,她已卖出了一百五十枚“旗子”,正向下一个“一百五十”迈进。

  “卖旗要看对象。”冰姐说出了经验之谈。她说,有些人你不用问,他都会主动走过来;有些人则假装听不到。“不要害羞,主动点试试,总有好心人。”

  就读油麻地一间小学的四年级学生陈凯瑶,与妈妈一起完成了一百五十个“旗子”的任务,显得兴高采烈。陈太太说,带孩子一起做义工,是为了让她从小就懂得要帮助别人,要有爱心,“同时也锻炼她的社交能力,大胆跟人沟通。”

  香港的“卖旗”活动始于一九四五年,当时社会慈善业需求极大,社会福利署为规范街头募捐活动制定了严格的“卖旗”规则。“卖旗”由最初的卖花,发展到卖纸旗,如今改为贴标签,但香港人仍然习惯沿用“卖旗”的说法,。

  卖旗筹款是香港慈善团体每年收入的来源之一。要卖旗的非牟利的慈善机构,活动前必须向社会福利署申请,以抽签形式决定卖旗的日子,而每个慈善机构在一个财政年度内只可卖一次旗。所有善款,则都由社会福利署监管。

  筹款袋越来越重,记者这天卖出了一百二十多枚“旗子”,获颁了一张“感谢状”。(完)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