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漫话:香港“寒友”如何避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香江漫话:香港“寒友”如何避寒?
2010年02月13日 0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香港2月13日电 题:香港“寒友”如何避寒?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早春的香港,连续几天“小跑”般地升温后,在农历除夕前又遇上寒流。12日气温较前一日骤降约10摄氏度,天文台在下午发出寒冷天气警告,民政事务总署称,在各区开放12间临时避寒中心,供有需要的人避寒。

  12日晚,在清劲的北风中,记者来到地处维港南岸的一个旧社区里、作为避寒地之一的铜锣湾社区中心。

  入门后,按标示上到三楼的避寒中心。几位衣色显旧的避寒者正捧着盒饭,边吃边聊。各自的行李就在身边,都只是一个手提袋或一个背囊而已。凑近看看,大家吃的都是烧腊饭。其中一位以为记者也是“寒友”,指点说“去里面登记”。

  到这里避寒不需任何费用,只需登记姓名与身份证号即可。此时已有16位“寒友”入住,多是中年男性。

  避寒中心平日其实是一座社区礼堂,可开会,可打球。在中心值守的陈先生说,不少居民也会来这儿跳舞。

  凭礼堂的面积,即使上百人前来亦应无问题。但陈先生说,一般不会有太多人前来,他接待过最多的一次,也不到40人。

  盒饭晚餐也由政府免费提供,领取时同样在登记本上作个记录即可。对于来得太晚的“寒友”,中心则为他们提供方便面。

  因为室内有暖气,这里比较暖和。至于睡,也比较简单。到旁边储物室拿一张单人床垫,再拿一床被子,在礼堂的木地板上找个你喜欢的地方,一铺就行了。床垫和被子也还算干净。

  今晚来投宿的人不少都是陈先生的“熟客”,见面时少不了会聊上几句。他们多是无家可归的人,手提袋和背囊里或许就是全部家当。

  不过,来这里借宿的并不一定都是流浪汉。有穿着西服、戴着眼镜、带着公事包的男士在悄悄整理床铺。在中心工作的骆大姐说,中心从不主动打听、也不便打听入住者的身份隐私。

  这儿的安全状況如何?陈先生说,自己在中心工作一年多以来,从未碰到过投宿者东西失窃的事情。

  在气象部门发出寒冷警告时提供避寒场所并立即通过媒体等渠道广泛通告,只是香港多种社会保障和紧急支援服务的一面。这个临时避寒中心,在夏季天气酷热时,则会成为临时避暑中心;而如果发生台风、暴雨、山泥倾泻或其他紧急情況时,这里还可能因应需要成为临时庇护中心。

  卫生署辖下的卫生防护中心这一天也提醒人们——尤其是长者和长期病患者,注意保暖,以防受疾病侵袭。中心发言人特意提醒,“切记不要依赖饮酒保暖”。

  天文台的提醒也很人性化:“如你认识独居的长者或慢性病患者,请致电或探访他们,看看是否需要提供帮助。”

  这个清冷的晚上,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还带上烧肉、油鸡和烧鸭等,到九龙一所活动中心,与二十多位露宿者团年。他说,政府非常关注露宿者的情況,并且通过与非政府组织协作,帮助他们积极渡过难关,重新融入社会。

  记者步出铜锣湾社区中心时,又一位“寒友”提着纸袋、用薄衣包裹着头,匆匆走进楼内。

  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去年底,这座人口超过700万的城市,共有403名露宿者。(完)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