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白泥碉堡:香港唯一现存辛亥革命历史建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探秘白泥碉堡:香港唯一现存辛亥革命历史建筑
2009年08月11日 14: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楼高3层的“白泥碉堡”位于下白泥白濯村39号,具近百年历史,但至今仍十分坚固,顶层设有两个枪口,昔日用作监视对岸清兵动静之用。(图片来源:明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8月11日电 据香港《明报》报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使命彷佛远在晚清时期,但其印记却近在咫尺。在香港最西北面的临海草地上有一幢3层高的青砖碉堡,昔日背靠通往“革命基地”青山农场的山路,监视着对岸的清兵动静。

  1910年初,广州新军之役事败的革命分子便在这里躲避清廷缉捕,图谋再度起义。“白泥碉堡”如今已屹立百载,是香港唯一“健在”、与辛亥革命历史有关的历史建筑。

  推翻满清的梦,由孙中山于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开始逐步实现,早年与兄长赴檀香山经营农业和糖厂的广东人邓荫南素有反清意图,兴中会刚成立,他便率先加入。因他枪法了得,又懂得制造炸弹,遂追随孙中山前往香港谋事,在屯门青山农场担任经理。

  农场以种植畜牧为名,策划革命军事为实。据《国父在香港之历史遗迹》记载,农场密库储藏军械及炸药,左面山坡设练习射击的靶场,1902年的广州大明顺天国之役及1911年的黄花岗一役,事前革命人士皆在此集合、策划及运济军械和粮食。

  为无后顾之忧,邓荫南于1905年向香港政府购入稔湾蚝田旁边(即现时下白泥浪濯村)一片土地,《国父在香港之历史遗迹》作者罗香林指出,1910年初广州新军之役失败后,邓荫南与革命党人被清廷缉捕,他遂于稔湾用青砖与铁枝建成碉堡和大厂,召集在逃人员,图谋再度起义。

  碉堡楼高3层,顶层设有两个枪口,能远眺清兵情况,邓荫南当时曾请新界村民赵易华协助开辟石路接连青山农场,碉堡遂成为青山农场的前哨阵地。碉堡旁设有大厂,邓氏重操故业,经营榨糖及舂米,接济流亡革命党人。

  碉堡一直被“隐姓埋名”,直至赵易华儿子赵信于1965年证实,加上年长村民杨奎伯忆述,儿时曾见过碉堡和糖厂中有革命党人的活动,与《兴中会史略》所述的历史吻合,事件才曝光。

  其实,碉堡、山路和看守革命重地的赵氏,至今仍紧守岗位。“爸爸临终时跟我说:‘这屋是孙中山留下来,吩咐我们要好好保存它’”,看守革命碉堡之命,至今传至第3代的赵炳贤,自懂事起,父亲赵信已诉说碉堡由来,但革命对孩童来说,未免太沉重。在赵炳贤眼中,在只有数幢寮屋的村中,碉堡却是你追我逐的好地方。“我们一家十多人都住在碉堡,当时村中儿童都会来玩,跑到阁楼,伸手到枪口底部,从两层青砖间竟掏出短枪和子弹,很好玩﹗”教他回味无穷的,还有在家中找到像是日本军用剑。

  直至小五时,老师谈起孙中山的历史,赵炳贤才发现自己原来居于扭转国民命运之所,“感到很自豪,看守这里,便觉得自己为协助孙中山出了少少力”,他指早年更收到台湾国民党寄来的信件,感谢他们看守碉堡。

  今年55岁的赵炳贤虽已搬离碉堡,但每周仍会回来开一开门,好让碉堡“透一透气”,眼看屋内出现裂缝,木梁遭白蚁侵蚀,他希望碉堡早日获特区政府照顾,并开放给公众,让下一代了解革命历史。

【编辑:刘羡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