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何志平专访:爱国讲本心不讲回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何志平专访:爱国讲本心不讲回报
2010年05月14日 15:4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位于香港中环的办公室里,全国政协委员何志平正在为第9期国民教育课程做准备。这次课程将于22日在尖沙咀开讲,由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聂磊介绍国家运输系统。

  2007年,何志平卸下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一职,便一门心思开办国情教育讲堂,邀请内地顶尖学者来港讲课,持续推进港人对国家的了解,对“中国人”身份的认知。

  “了解和认识祖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细水长流。”何志平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推动国民教育需要爱国之心,也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爱国是讲本心,不是讲回报”

  在香港出生、成长,留学美国多年,何志平始终保持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何志平曾在美国学习研究16年。其时香港尚未回归,由于在港出生,何志平持有的是英国人发的护照,却又不是英国人,每当出入境时面对表格上“国籍”一栏,烦恼就来了:“我既不是英国籍,也不是中国籍。我究竟是什么人?”在外受歧视的经历和国籍问题的困扰,大大刺激了何志平的中国心。

  1984年,中英双方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引起香港移民潮。当时身处美国的何志平,已经拥有美国的居留权,可以继续留在美国行医、当教授,但他却毅然决定回港。后来,他连美国居留权也注销了,现在拿的就只有香港特区护照。

  何志平说:“回到香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至今不悔。”

  时隔20多年,不少人说何志平有先见之明,知道中国会发展得好,所以早早回归,把握发展机遇。但他却有不同看法:“国家发达昌盛当然好,但国家不强大也要回来尽一己之力。爱国是讲本心,不是讲回报。”

  “用文化回归导引人心回归”

  回到香港的何志平,先是任职眼科医学教授;1996年,何志平获委任为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负责筹备第一届特区政府组编事宜;2002年,他获时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邀请,出任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

  1997年,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何志平为获得中国人的身份而兴奋自豪,同时也清楚地看到,经历了100多年的区隔后,香港的“人心回归”尚需要一个过程。

  何志平认为,更深层次的人心回归的关键在于文化回归,因此在特区政府工作之后,他通过各种方式致力推动国民教育,凝聚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成功推动香港各电视台固定播放国歌和“心系家国”短片,恢复传统风俗“抢包山”活动,举办“龙舟国际比赛”等民俗活动,以及安排中国首名航天员杨利伟访港等,都是他任内的功绩。

  2005年,何志平率领全港18区区议会正、副主席在北京访问各部委,并参加国家行政学院的进修课程,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发展情况。正是此行,触发他把国情教育课程带给香港老百姓的念头。2008年,已从特区政府卸任的何志平,跟中华文化学院合作,正式在全港展开国民教育系列课程。

  “推动国情教育的工作永远都做不够”

  国民教育课程已在港岛东区、荃湾、天水围、尖沙咀、油麻地等地举办,参与者接近2500人次。课程以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及宗教、中国焦点专题研究为大纲,讲者包括王作安、温铁军、张峰、王振民、郗杰英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

  “我们利用地区作为平台,为老百姓提供接触内地发展情况的机会。”何志平说,他们邀请的都是内地的顶尖教授、学者,并且以社会热点作为选题,以提高参与者的兴趣。课程的目标对象是校长、老师和家长,期望他们在学校和家庭把关心国家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课程的目的是增进港人对国民身份的认同,全面实现人心回归。

  何志平认为,国情教育要分6步走:接触、认识、了解、尊重、认同和奉献。他说,这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基础性工作,看上去不起眼,也没有轰轰烈烈,但要持之以恒。

  何志平对国民教育有一份强烈的使命感。他说:“推动国民教育的工作永远都做不够。我要一直做下去,也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张雅诗 吕诺)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娜】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