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香港立法会大楼:二战时曾沦为日宪兵队总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探秘香港立法会大楼:二战时曾沦为日宪兵队总部
2009年04月17日 1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香港古迹办执行秘书明基全向传媒介绍立法会大楼的历史。(图片来源:文汇报)
    立法会迁往添马舰新址后,现立法会大楼将移交司法机构,作为特区终院的新址。(图片来源:文汇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4月17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特首曾荫权正式宣布,特区政府已决定在立法会迁往添马舰新址后,把现立法会大楼移交司法机构,作为特区终院的新址,并期望可将使用权于2012年大楼启用100周年时正式移交。

  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则指,现立法会大楼本身为法定古迹,根据法例规定不能作出任何改动,但内部在尽量维持原有特色的同时,会因应实际需要添加设施,古物古迹委员会会就此提供意见。

  立法会大楼前身为香港最高法院。1898年2月28日,立法局(立法会的前称)决议建造“新的法院”,即最高法院大楼,并委聘当时的著名建筑师、曾设计英国白金汉宫南正面的英联邦采办处顾问建筑师亚士东•伟柏及英格里斯•贝尔设计。

  两人于1899年完成大楼图则后,建筑工程随即于1900年开始,由于缺乏合适的花岗石及石匠,以及承建商逝世等原因,工程进度受到拖延,大楼历时12年才完成。1912年1月15日,当时的港督卢嘉为大楼主持了启用典礼。随后的70年,除二次大战期间一度成为日本的宪兵队总部外,大楼均为香港最高法院的所在地。

  当时,大楼地下设有田土厅及司法常务官办公室、服务市民的柜位,以及接收囚犯的设施。囚犯入口附近是囚室、接收囚犯室及警员等候室。面向昃臣道的法官入口附近是执达主任室。地下设室内楼梯及室内高架桥,后者称为“奈何桥”,连接囚犯接收室及囚室与一楼的法庭。二次大战后,地下部分办公室改建为3个法庭。现时已经改为立法会秘书处及议员室。

  1978年,地下铁路工程引致大楼出现裂痕,大楼因而关闭进行复修工程。1983年5月24日,行政局(行政会议的前称)批准将大楼外部列为具历史价值的建筑物。1984年,大楼外部被列为古迹,受到《古物及古迹条例》的法律保障。

【编辑:刘羡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