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华莱士采访政要成经典 曾访中国领导人关注改革(2)

2012年04月10日 13:4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采访政要成“经典” 成功之路难复制

  自肯尼迪以降,华莱士采访了除小布什之外的历届美国总统,另外还有俄罗斯领导人普京、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等。他成功的秘诀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张扬甚至有点放肆的特质。但这种悟性、人格和个性带来的吸引力不一定能被复制

  华莱士担任《60分钟》节目的主持人长达近40年之久,与这个节目相互成就了今日彼此的影响力。《纽约每日新闻》认为,没有华莱士的新闻偶像的影响力,就没有今天的《60分钟》。尽管《60分钟》有众多一流的记者和主持人,但是观众依然对那个“不留情面”的华莱士怀有特殊的情感。因此,即便在2006年正式退休后,华莱士还曾接受CBS电视台的返聘邀请在2008年重回主播台,但由于身体原因不久即完全退休。

  与所有新闻记者一样,华莱士面对的采访对象亦是形形色色,既有平民百姓,又有国家元首、娱乐名流。自肯尼迪以降,他采访了除小布什之外的历届美国总统,另外还有大量外国政要,包括俄罗斯领导人普京、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等。

  在与这些惯于说外交辞令的政坛大佬们交流时,华莱士也取得了一个个事业上的成功,有些采访甚至成为新闻学中的经典案例。秘诀是什么?有分析称,很大程度上在于华莱士自身的特质——张扬、真实、深入,甚至有点放肆。而这一特质也是《60分钟》节目的新闻观。

  路透社4月8日报道称,华莱士的提问通常以“请原谅我问……”开始,但他“招人讨厌”的提问方式依然带来了一个绰号——“迈克·恶意”(Mike Malice)。他让天后芭芭拉·史翠珊在摄影机前痛哭;在采访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时,他曾挑衅地说:“俄罗斯不是真正民主的国家。”

  除了犀利的发问风格,国际新闻界还将华莱士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勤奋与钻研,有人说,他就像一只斯特拉堡的鹅,拥有一肚子文件、事实、问题和旁证材料,每次采访他至少要做50个小时的功课。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认为,成功的新闻人需要对采访对象有充分了解,还要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做很多功课。华莱士的成功是专业热情、努力加上人格魅力多方面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华莱士风格的外在形式可能是咄咄逼人的,但是他内在的专业性,包括他抓新闻的点,多数情况下都是非常巧妙的。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他自己的一种路径,有些成功的规律是可以学习的,但是华莱士的悟性、人格和个性带来的吸引力不一定能被复制。”陈昌凤说。

  -另一面

  “温和”的华莱士

  华莱士也并非是时刻处于攻势的新闻战士,在特定的时候,他知道“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亦是寻找新闻真相的方式。《你我之间:迈克·华莱士回忆录》中描写的采访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的过程,就展现了华莱士温和的一面。

  在约翰逊时期,美国积极介入越南战争,随着战争的拖延,约翰逊的声望持续下降,他的越南政策上遭到海啸一般的反对声。直到1969年他卸任,关于越南政策的争论依然是美国社会关心的焦点。离开白宫后,他隐居在得克萨斯州希尔县的一个大农场里。

  在约翰逊卸任两年后,华莱士来到农场将越南问题抛给了这位失意的前总统。但约翰逊拒绝让步,他咆哮着说“我不想谈越南”,并威胁华莱士,如果敢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提到越南,他会当场中断采访。为此,华莱士打起了柔情牌,他对暴怒的约翰逊说:“自艾森豪威尔时期起,我就是你狂热的崇拜者,因为你在身为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时期就表现出政治上的天赋。”华莱士还说,约翰逊是用进步观点来看待种族问题的南方白人,评价他是“自林肯以来为这项事业作出贡献最多的总统”。

  虽然在此后的采访过程中,华莱士又延续了他“放肆的”指责方式,但是他一开始那些真诚的赞美之词,使得节目得以继续录制。之后,约翰逊与华莱士交流时还主动谈起越战这个敏感的话题。

[次页标题= 导航短标题=] 

  -小档案

  华莱士大学二年级时开始涉足新闻工作。然而他的真正出色的记者时光始于50岁,也就是他主持《60分钟》之后。在美国人心目中,华莱士处理最具争议性、危险性题材的能力,已经成了新闻界的传奇。他的“突袭采访”成了行业的标准,接受过他采访的名人可以编成一本《20世纪名人录》,其中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等美国总统。

  -评价

  华莱士与《60分钟》 人与媒体的绝佳搭配

  时代:

  曾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公司CEO的海沃德称,华莱士与《60分钟》节目的结合是人与媒体的绝佳搭配,双方谁也离不开谁。1968年,华莱士就帮助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电视新闻杂志”,他的“突袭采访”为《60分钟》节目带来了“代表观众坚持追求真理”的声誉。他采访的人物包括世界各国名流政要,试想如果一个记者,比如华莱士,可以当面质问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是否精神错乱,他还有什么问题不敢问?即使《60分钟》节目后来由全明星阵容组成,但他的同事们依然承认华莱士才是节目的主要风格。

  但记者技巧、电视魅力或声音都不是华莱士与观众形成紧密联系的关键,他在节目之余也是一个喜爱挑战的人。他经历过失去儿子的痛苦,本人也屡陷争议,但他不惧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包括多年来与抑郁症的斗争。尽管华莱士6年前退居二线,但《60分钟》节目依然红火。尽管这是其他人努力的结果,但许多观众仍认为这也是华莱士依然存在的结果。

  有秘密的人最怕——“迈克·华莱士在此”

  华盛顿邮报:

  对于任何保有秘密的人来说,四个词是他们最为害怕的:“迈克·华莱士在此(Mike Wallace is here)。”自从1968年以来,作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之一,华莱士帮助给出电视新闻的精确定义。《60分钟》节目则让他变得富有而著名,让他成为两代人中最多模仿的电视新闻人物。总而言之,华莱士帮助发明了杂志式的电视,将新闻与娱乐要素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而获利丰厚的新闻播报方式,让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成为多年来最令人敬畏的网络新闻供应商,让《60分钟》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新闻节目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每周的观众即可达到4000万人,许多广播公司争相模仿,华莱士成为这一职业的顶级存在。

  与权贵打了50年交道 成功源于提问而非答案

  纽约时报:

  华莱士是美国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他曾与国家首脑、好莱坞名人以及行骗老手打了50多年交道。2006年7月份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华莱士称,我们生活在一个“当你忘记灯光、摄像机或其他一切的时候,你就可以互相交谈”的时代。华莱士就创造了一个充满这种时刻的电视新闻网络。他的成功经常源于他提出的问题,而非他获得的答案。他曾断言尼克松总统助手在水门事件中作伪证;在1976年报道医疗补助欺诈案时,他曾设置假诊所收集证据。(记者 魏香镜 实习生 邵亦晴)

【编辑:戚易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