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十大城市揭晓 京沪领先

2012年04月11日 13:48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2011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10日揭晓,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广州、苏州、重庆、厦门、杭州获选。

  据悉,本次评选活动由我国海外人才和智力引进、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这一领域权威媒体《国际人才交流》杂志(评选活动网站vote.chinajob.com)具体组织实施。活动自2011年6月至12月,共吸引18.26万余人次外籍人才参与,对353个中国内地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不含港、澳、台)进行投票。经过两轮角逐,中国城市引才十强从首轮胜出的二十大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

  三大看点 解读老外眼中的中国城市

  据国家外专局信息中心相关人员介绍,本次评选活动组委会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对评选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三大看点。

  看点一:得分梯队化,京沪遥遥领先

  在本次评选中,北京、上海以绝对性的优势分居前两位,北京、上海两市的得分占据了所有得分的39%,跟其他8个获选城市的总得分(41.5%)比例基本持平,处于引才得分的第一梯队。如果将最高得分城市北京赋值100分,那么仅第二名上海(84.7分)就比第三名城市的得分高出50分有余。18项二级指标中,除了“人居自然环境”满意度的第二位被厦门摘得外,其他前两位的指标被京沪垄断:北京获得13个第一,5个第二;上海获得5个第一,12个第二。

  看点二:“生活环境”成城市引力关键

  二十大候选城市18项二级指标的最低分有一半(10个)落在了“生活环境”满意度的区间,其中落在“子女教育环境”的最低分最多(达到5个)。从各个城市的排名中我们也发现:“生活环境”指标的排名直接影响各个城市的总体排名:“生活环境”排名靠前则直接拉升城市总体排名;排名靠后,则“拖后腿”。

  看点三:交通及污染问题成城市阻力

  国际人力资源咨询和研究机构ECA城市排名中“环境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严重的污染环境曾让东京在亚洲城市中屈居第二,也曾让北京在2007年排名下降。而在此次调查中,外国人才对各个城市的建言几乎都集中在污染及交通方面。在他们看来,环境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及交通堵塞似乎是中国所有城市的通病。他们看到了中国各地政府在这两个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但还是提出了“更多绿化,更多公园,更多努力”的建议。

  创新与宜居 外籍人才评中国城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来华工作创业、关注中国发展的外籍人才和外国专家越来越多。2010年,中国最新人口普查首次对定居中国的外国人数量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定居中国的外国人数量逼近60万。2010年5月,我国颁布了国家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布局。在未来十年内,中国要在国际上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需要不断吸引国际一流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正如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斯泰茨(Dr.Thomas A.Steitz)所言——“创新的人才才能带动城市的创新,而一流的、创新的规划才能为人才带来宜居的环境,吸引人才来到中国。”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则告诉记者:“吸引人才不能仅靠给人才本身给予优惠的条件,学术载体、配套设施、协助人才的政策和宜居的环境更为重要。”

  美国康奈尔大学前校长、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2011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杰弗里?雷蒙教授(Jeffrey Lehman)在选票中这样写道:“我的家就在深圳,这是我所知道的最了不起的城市之一。这个城市的人,从政府官员,到商业领袖,再到普通市民,无不对我报以热情与理解。深圳市在推动创新、国际化和推广全球价值观方面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针对所选的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和外籍专家评委在交通、城市污染及工作环境方面提出了中肯的评价和建议,这些建议对进一步改善我国城市引才引智综合环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记者 李叶)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