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伊核“6+1”谈判今日重启 或将缓解海湾紧张局势

2012年04月14日 0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4月14日电(阚枫)时隔将近15个月之后,伊朗与美、英、法、俄、中、德六国围绕伊核问题的谈判今日将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重新开启。在新一轮伊核谈判中,各方能否在关键问题上做出让步,围绕伊核问题持续紧张的海湾局势能否得以缓解,成为国际社会对此次伊核问题谈判的期待。

  谈判重启或将缓解海湾紧张局势

  伊朗与六国的上一轮谈判于去年1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由于在铀浓缩等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谈判未取得任何实质进展。

  一年多来,特别去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出台伊核问题报告之后,美国以核问题为由加大对伊制裁,并不断游说国际社会加入到制裁伊朗的队伍。半年来,在伊核问题上,美伊之间“口水仗”不断,美国多艘航母聚集海湾,而伊朗也加紧军演并放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今年1月,欧盟宣布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和转运原油与成品油,欧盟成员国将冻结伊朗中央银行在其资产。随即沙特宣布将增加石油供应,以应对欧洲对伊石油禁运。而作为对欧盟制裁的反制,作为石油输出国家组织内部的第二大产油国,伊朗相继停止对希腊、西班牙和德国出口石油,使国际油价波动不断。

  就在伊核问题“6+1”会谈即将召开之际,美国在海湾地区军事动作仍频。4月9日,美国海军在海湾地区部署了第二艘航母——“企业”号核动力航母。从8日起,一场代号“大联动2012”的军演在巴林举行,参与者是美国和中东九国。

  而一直坚决阻止伊朗“拥核”的以色列近日向外界放风,其安全内阁讨论了军事打击伊核设施的“最坏结果”,其国内媒体更透露以色列准备今秋对伊朗动武。分析认为,近段时间以来,持续紧张的海湾局势让此次伊核问题谈判变得至关重要。

  美伊会前释放“和解”期待

  面对新一轮的伊朗核问题“6+1”会谈,即将迎来国内大选考验的奥巴马政府,也在谈判前释放出缓解紧张局势的信号。

  据媒体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3月底让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向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传口信,表示美国将接受伊朗的民用核计划。而美国国务卿希拉也在4月11日表示,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仍有时间,但伊朗方面亟需缓解各方担忧。

  伊朗方面,由于美伊之间持续的军事对峙和伊朗国内的经济状况,伊朗自身需要利用这次谈判机会来缓解。面对与六国的新一轮谈判,伊朗在显示强硬立场的同时,也不断发出对此次谈判的期待之声。

  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4月12日表示,伊朗将在会谈期间提出解决其核计划问题的“新提案”,旨在缓解各方对其核活动的担忧,并表示希望其他各方也能使即将举行的谈判富有建设性。此外,伊朗外交部长萨利希13日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文章《我们不需要核武器》,重申伊朗发展核技术是出于和平目的而非研制核武器。

  对于美伊两国在谈判之前“软硬兼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富认为,伊核问题说到底还是美伊关系的问题,奥巴马政府正在面临迫在眉睫的国内大选考验,显然他不希望在这个时间发动对伊朗的战争,而伊朗也不愿意与美国武力相向,谈判是双方缓和紧张局势的渠道。

  各方表达和平解决伊核问题愿望

  对于持续已久的伊朗核危机迎来的谈判机会,除了美伊两国在会谈之前频频发声,国际社会也纷纷表示出对此次“6+1”会谈的期待。

  4月12日,在美国举行的八国集团外长会议发表声明,敦促伊朗无条件地开始严肃的、有建设性的对话,逐步恢复建立国际信用。各国外长表达了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的期望。

  率团出席六国与伊朗对话会的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4月12日在伊斯坦布尔表示,当前形势下,推动对话取得进展,对稳定伊核问题局势、保持地区和平稳定意义重大,符合各方根本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希望有关各方把握机遇,开展真诚、深入对话,并努力保持建设性对话进程,逐步积累互信,为全面妥善解决伊核问题开好头,起好步。

  此外,美国政府4月12日表示,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视频通话中表示,美法希望伊朗能利用即将在土耳其恢复举行核谈判的机会,缓解国际社会对其核计划的担忧。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日前也再次强调,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德国长期以来一直致力寻求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新一轮伊核谈判能否取得建设性成果,李国富分析,如果美国和西方坚持把伊核问题当做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防止核扩散的技术问题的话,伊核问题就会持续下去。他表示,重回谈判桌至少为持续紧张的伊核危机带来一定缓解。(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