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专家称世界格局不断演变 日应脱美国求自立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7月02日 09:4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日本《呼声》月刊.6月号文章】题:感谢美国 再见美国

  美英暗中围堵得法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美军之所以驻留西欧、波斯湾沿岸地区和东亚,是因为要对苏联形成威慑。但冷战结束后,美国仍不愿撤军,继续保留全球各地的基地。在西欧,苏联解体后北约也未解散,美国维持其军事存在,理由冠冕堂皇,称要把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扩大至中东欧。起初,西欧方面还拍手欢迎。可以认为,美国或许真有意扮演一个维持和平的超级大国,它害怕德国统一后,欧洲外交政治的“均势”再次被打破。但事实上,美国的真正意图是把统一后的德国拴在北约上,阻止其单独施展强势外交和装备核武器。此外,美国还意在阻碍德国过度拉近和俄罗斯的关系,遏制俄罗斯再次成为超级大国。

  苏联解体后美国仍干预欧洲政治,恰恰证明这个国家早在二战以前,或许还要早,就心怀强烈的统治世界欲望。在冷战结束后的上世纪90年代,美国愈发明目张胆。美国以北约要从战略上关注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高加索地区、中欧等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为借口,在政治上领导西欧。换言之,北约就是美国意在永远控制欧洲的工具。

  此后,欧洲在军事上继续依赖美国,在经济上则开始和美国保持距离。1971年,美国让美元和黄金脱钩,肆意滥发美元,对此心存恐惧的欧洲改走统一经济,自保独立之路。欧洲统一了市场和货币,但在统一政治时受挫,一大原因自然是欧洲的主权国家无论如何也达不成共识,不过最大原因莫过于美国不停的政治干涉,不容许欧洲单独建设军事力量。美国不容许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能力与其抗衡,其战略是不让欧盟成为一个国家。

  要说欧洲传统外交政策和美国强硬的单极超级大国理论近年来针锋相对的标志性事件,当数双方在伊拉克战争前夕的激烈较量和论战。欧洲最终妥协,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便攻打了伊拉克。不过伊战的主因是,伊拉克用欧元结算石油交易,导致美元作为基础货币的信誉开始在全世界受到威胁,引起美元衰落、欧元崛起。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只有lO%左右,因此,美国攻打伊拉克不是出于夺取油田的目的,而是为了捍卫美元,维护基础货币国的地位。此后,美元和欧元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息。对于2011年发端于希腊的欧元危机,美元联手英镑,和欧元保持一定距离,漠不关心,表明美英正在暗中推行一种新策略围堵德法。

  美国轻易玩弄日本

  在冷战时期,美国称霸全球的欲望骗过了日本人。欧洲在这一点上和日本一样。所不同是,苏联消失后,东亚的美中冷战没有结束。一如美国害怕德国东山再起加以遏制,在东亚,美国将日本定位成国际政治中的“潜在敌对国家”(语出1990年老布什政府国家安全会议),一直不赋予日本军事自决权,建立了一个日本依附美国的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日美关系和欧美关系相似,但相比欧盟,日本更容易控制,因为日本是一个孤立国,并被反日国家集团包围。德国携手各个邻国对付美国,而东亚在某种意义上仍处于冷战格局之下。日本依附美国的程度超过任何国家,日本国民也培养不出自立自保精神。不过,在美国明确抗衡苏联和中国之际,日本保持稳定,并获得了经济大国的地位。其他情况下,日本处于被美国轻易玩弄的政治外交环境下。

  美国一方面嘴上吹捧美日同盟亲密无比,另一方面却和冷战的敌国握手言和,深度共享利害关系。1993年,克林顿率领一个1200人的庞大代表团,在北京停留9天,开展了大规模商务活动。此后,美中经济同盟让美日军事同盟成为一纸空文。令人遗憾的是,美国经济日益衰弱,行将被中国抓住要害。为实现政治上独立,日本人必须睁大眼睛,认清事实,冷战时代,美国宽宏大量,庇护日本,并对日本商品开放市场,但过去十余年,美国一味敲打日本,手段之残酷足以令人遗忘其恩惠,美国让日元升值,让人民币维持固定的低估值,虽说这种政策出于美国公司的需要,但有失公允,改变了日本和中国的实力对比。仍有人怀疑这可能违背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抱怨日本干预汇市阻止日元升值,对中韩的货币却宽宏大量。受日元升值影响,日本的家电业和汽车业渐失竞争力。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露出明显的伪善性,双重标准凸显,严重失信于各国人民。

  如今,二战和冷战均已落幕,人们发现对建立单极格局怀有强烈霸权欲的国家不是纳粹德国,也不是苏联,而是美国。美国光明磊落的背后隐藏着自命不凡,逐渐让世界疲惫不堪,心生厌倦。美国在某些方面的善意、强大和公道值得好好回味,不过一旦一个国家以“世界政府”自居,就迟早会碰壁。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