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解决海洋问题不能靠等 要保持政策延续性

2012年12月21日 09:2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有人说2012年是中国海洋元年,国内民众对于海洋问题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上上下下都对海洋问题高度关注,以至于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可能决定了中国崛起的未来。但是,所有这些海洋问题没有一个是新出现的,都是在过去很多年里一直存在的老问题,在今年才激化和凸显出来。

  决心比手段更重要激化的原因,有三种解读:一种认为美国在“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行中,抓住南海问题,抓住中国的海洋问题来遏制中国。第二种解读方式,是一些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可能认为如果再不在海洋问题上有所动作,随着中国国力。进一步增强,以后就没机会了。乘着中国的求稳心态,特别是中国十八大以前的求稳心态赶紧动手,能要一分是一分,能唬住中国多少是多少。第三种解读方式则是认为海洋问题主要变量其实是中国,中国认为自身的海上实力已经有了一个虽然说不是本质的变化,但是至少突飞猛进了,可以在海洋问题上有所作为。

  三种解读方式,其实只是一个视角问题。但无论哪一种都和“势”有关,所有的岛争实际上是在争势,争的是未来解决问题的态势。就是未来在海洋问题上,在西太平洋两个主要的海洋区域,东海和南海,谁来制定规则,谁来负责处理态势。

  在未来,中国的海洋维权,主要的问题不在于采取何种新政策,而是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这个问题上,决心比手段重要,也就是要能够承受起代价。

  解决问题不能靠等处理海洋问题,中国可能面临四种危险:

  第一个危险是目标与手段控制风险。中国如何在海上维权避免给别的国家留下中国贪得无厌的印象,如何确定行为的边界。我们如何避免让世界其他国家产生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对德国的看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涉及中国未来国际关系格局当中被人看做是一个威胁还是机会的重大问题。

  第二,思维惯性。长期以来,我们养成一个习惯,我们去解决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谁挑起的,总之最后为了保持大局,我们来负责解决问题。在国际关系当中,除非你打算使用武力,否则解决问题的一方肯定承担更高的成本。所以这个事情中国也面临思维模式的转换,中国不要老去扮演那种负责处理问题的人。

  第三,我们要看到,我们的搏弈对手并不完全是理性的。我们的博弈对手会犯错误,会有短视行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眼界足够宽。

  周边国家采取不同于中国预期的行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不能排除他们采取违反他们自己的国家利益的非理性行为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中国不能过高估计自己手段可能产生的威慑或吸引效果。

  最后一点,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海洋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内政问题,涉及政府的合法性问题。即使外交有利,但中国作妥协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拿钓鱼岛问题来说,中国民众所要求的就是中国收复岛屿。国内民意可能并不符合当前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但是我们必须要尊重这种民意,这不是用一句简单的“摒弃民族主义情绪” 就能应付的。

  归根结底,海洋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很重要,但是我们不是只打赢一仗就可以结束,我们要不断化小胜为大胜,最后积累起一个对我们有利的态势,海洋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但绝不是可以等待来的。

【编辑:况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