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朝鲜核试验恶化东北亚局势 韩国现核武装呼声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2月16日 08: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朝鲜在2月12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三)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这是朝鲜继去年12月12日发射远程弹道导弹后又一次采取的自称“不违背任何国际法的正当自卫措施”。此举立即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日韩国内要求核武装的呼声再起,东北亚安全局势受到强烈冲击。

  韩国软硬兼施应对朝鲜核试验

  在应对此次朝鲜核试验问题上,韩国军方高度戒备,高调宣布已全面部署可打击朝鲜全境的舰对地、潜对地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并将加速研发能打击朝鲜全境的射程为800公里的弹道导弹,尽快构建集探测、识别、决策、打击于一体的“杀伤链”攻击系统,还计划尽快构建韩国导弹防御体系(KAMD),以对可能来自朝鲜的导弹进行有效拦截。

  此外,韩美空军还举行针对朝鲜的联合军演。美军第七空军司令部和韩国空军作战司令部14日和15日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联合军事演习,以加强两国空军的戒备态势,因应朝鲜在第三次核试验之后可能采取的后续行动。

  据悉,此次联合军演包括联合攻击编队训练、反击作战、紧急空中遮断、近距离空中支援、战斗侦查营救训练。美韩空军还与陆军特战司令部配合,进行了精密轰炸重要攻击目标的训练。

  韩国国防部还于14日公开了精确度达到可击中建筑物窗户的舰对地、潜对地巡航导弹。这些导弹射程约达1000公里,可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建筑夷为平地。

  相对于军方的强硬态度,韩国外交通商部和统一部的反应则较为温和。外交通商部首席次官安豪荣13日表示,为应对朝鲜进行的第三次核试验而讨论的“重大措施”中并不包括军事手段,应对措施的重点放在有效限制朝鲜研发核武器和导弹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零部件方面。

  韩国统一部长官柳佑益同日也强调,韩国政府不会将开城工业园区当作制裁朝鲜的工具,目前开城工业园区的各项生产一切照常。

  韩国国内出现核武装呼声

  据韩联社15日报道称,在朝鲜第三次核试验背景下,韩国执政党和部分专家提出韩国也应进行核武装的主张。“核武装论”的逻辑是,如今韩国在军事力量上落后于朝鲜,因此应通过拥有核武器改变目前的局面。

  最先提出拥核主张的是执政的新国家党。该党代表黃祐吕日前表示:“我们要针对日渐升级的东北亚军事紧张局势,乃至可能会出现的核开发多米诺骨牌现象,做好准备。”15日,他在电台节目中称,韩国应制定应对机制,重新找回韩朝之间军事上的平衡。他提及朝鲜半岛军事平衡的重要性,并强调“我们已不能只寄期望于对话”。

  韩国有专家认为,就算韩国不马上拥有核武,也有必要分阶段制定战略。韩国国情院下属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委员指出,需要考虑可以使用的一切手段。通过第三次核试验,朝鲜拥核已成既定事实。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可以先宣布废弃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声明,然后从美国引进战术核武器,再开发核武器。这种战略可以促使中国和美国更积极出面解决朝核问题。

  韩国目前是核不扩散条约(NPT)等国际组织的成员,一旦想拥有核武器,它就必须退出这些组织并修改限制韩方对核乏燃料棒进行再处理的《韩美原子能协定》。对此,有韩国专家表示,应在合法框架内提高核开发能力,至少在制造核武器之前,先拥有铀浓缩、核乏燃料再处理等技术和设施。

  韩国外交通商部首席次官安豪荣日前就此表示,在目前以无核化为战略目标的情况下,通过拥有核武器来获得核遏制力的做法并非可取的政策选择。

  青瓦台国家安保室室长提名人、总统职务交接委员会外交国防统一分科干事金章洙15日就部分政界人士提出的“核武装论”称,可以考虑一切可能性,但不能轻易提出“核武装论”。

  他说,政界人士可以说这样那样的话,但进行核武装、引进核武、开发核武都是与国家利益相关的非常敏感的问题。但对于确保铀浓缩、核乏燃料再处理技术的方案,他表示,《韩美原子能协定》将在新政府成立后马上重启,届时要关注韩美之间有关再处理技术等事项的协商结果。金章洙还证实,修改《韩美原子能协定》是当前课题中优先顺序极其靠前的课题。

【编辑:李雨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