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巴西为摆脱停滞艰难寻找突破口 前景仍不明朗

2013年03月05日 14:1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上世纪70年代,“巴西奇迹”曾让全球为之震惊。但到了随后的80年代,“债务危机”、“恶性通胀”、“失去的十年”等新闻术语,又纷纷由这个南美大国传来。而在30多年后的今天,“金砖国家”等金光闪烁的桂冠,又重新为巴西所拥有。

  其实,这个过程正是一个国家由高速发展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并且在经过艰苦的抗争之后重新赢得发展的典型案例。巴西1975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此后,巴西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阶段。其间,巴西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波折,其教训和经验值得借鉴。

  “奇迹”后陷入停滞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巴西由一个单一农业国家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在1948年至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7.2%,其中在1968年至1973年期间,更是取得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被称为“巴西奇迹”。到上世纪70年代末,巴西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拥有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部门,人均GDP也跨入了中等收入行列。“巴西奇迹”的创造,得益于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举债增长”、强力的政府干预和“进口替代”。

  然而,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国际经济陷入萧条,巴西再无法轻而易举地借债,内向的经济模式又使国家无力还本付息,于是“债务危机”爆发了。而政府民粹主义政策所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又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年通胀率最高达到1500%左右。“进口替代”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落后,造成工业产品质次价高,难以参与国际竞争。于是,巴西经济陷入了混乱,增长出现大幅回落甚至停滞。

  总结出三大教训

  随后的80年代,对于巴西来说是“失去的十年”。巴西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在总结教训时,首先就指出,当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即将耗尽的时候,就应适时地转变增长方式,不能等到危机集中爆发时再做出调整,否则社会代价高昂。而巴西正是在石油危机之后错失了调整的机遇。

  其次,发展中不重视社会公正。长期以来,巴西政府笃信重财富积累、轻分配的“涓滴效应”,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1970年至1995年,巴西的基尼系数平均达到0.61。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多数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减弱。而贫富悬殊又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进一步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再者就是不重视教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巴西瓦加斯基金会研究员费尔南多·维洛佐指出,人力投资停滞、教育质量低下等因素,加大了巴西经济转型的难度,使之只能获得低技能、低生产率的劳动力,同时也形成了阻碍竞争力提高的“巴西成本”。另外,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巴西的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为与发达国家抗争,必须提高研发能力,实现产业升级。但是,巴西的人才素质和“进口替代”保护落后的特点,使这些愿望都难以实现。

  艰难寻找突破口

  为了摆脱停滞和重新获得发展,巴西曾进行了艰难的抗争。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改革,主要做法是开放市场、大幅削减财政预算和部分允许汇率浮动。改革收到了明显成效,使宏观经济环境改善,通胀降至6%以下,经济恢复4%左右的温和增长。但这种新自由主义改革也有明显弊端,开放市场使进口严重冲击民族工业,造成了近些年的“去工业化”问题。另外,社会两极分化进一步严重,政府投入的萎缩,也使技术创新能力更加低下。

  为此,2003年上台执政的左翼卢拉政府,开启了以推动社会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他在保留前政府稳健财政政策同时,提出了“零饥饿”、“家庭补助金”等计划,对贫困家庭提供生活补助和就业培训,让普通民众享受到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这些政策增加了民众的购买力,并强劲带动国内消费的增长。正是这种旺盛的国内消费,使巴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汹涌来袭后,最早走出了危机并恢复经济的快速增长。

  罗塞夫总统在2011年继任后,不仅继承了卢拉时期的社会计划,还加强了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目前,巴西不仅中小学教育完全免费,在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三分之二以上可获得奖学金。政府还提出《科学无国界计划》,计划在2011年至2014年间资助10万名巴西学生出国留学,为巴西的未来培养并储备人才。

  前景仍不明朗

  2010年,巴西的人均GDP达到10866美元。2013年初,巴西政府又宣布,该国两年内使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200万,进入仅剩下最后250万人的攻坚阶段。而在2014年和2016年,巴西又要举办举世瞩目的世界杯足球赛和奥运会。

  上述一系列的好消息,让人越来越感到精神振奋,似乎巴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景一片光明。但是,此间专家们却并不以为然,认为巴西要进入高收入行列,仍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他们指出,人均GDP破万元大关和经济规模超英国,都是得益于本币的过度升值,自2009年以来雷亚尔已升值30%多。另外,政府消除贫困以金钱救助为主,这种方式不可持续,且对经济的帮助只是暂时的。

  最为要命的则是,左翼政府出于抵制新自由主义的本能,为保护民族工业和经济独立自主,又开始逐渐提高关税,出现走“进口替代”回头路的趋势。经济学家认为,新自由主义的极端做法虽然不可取,但政府的干预也必须适度,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于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总之,巴西未来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能否很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要拭目以待。 (刘彤)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