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火锅“征服”瑞士:少了芝麻酱多了番茄酱

2013年05月24日 08:53 来源:央视网 参与互动(0)
中国火锅“征服”瑞士:少了芝麻酱多了番茄酱

  一个欧洲中部,一个亚洲东部;一个格林威治时间,一个北京时间。遥远的自然距离和7个小时的时差没有阻隔瑞士人和中国人的交流。在文化、语言的异同中,两国人有着相同的情愫。

  中国人比想象中更易亲近

  迪诺·里格利来自瑞士伯尔尼,身兼画家、太极教练的迪诺在中国工作了一个夏天。在北京的逗留让他认识到,中国人比一般欧洲人通常想象的更具人性的亲近。

  这个习惯骑自行车、到公园晨练太极的瑞士人,很快融入了中国的生活。比起先前刻板的印象,迪诺对北京这座拥有2000万居民的历史文化古城有了新的见解:“对于中国我们有很多刻板印象。比如,中国人不能接受批评,或者不会承认失败,因为他们会认为有失“面子”。其实,我们的‘中国印象’往往过于消极,因为受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影响。如果你在中国住下来就会发现:欧洲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迪诺认为,相比中国人,欧洲人更需要东西方的交流。

  镜头下的中国:迷人而充满活力

  来自瑞士的摄影师马蒂亚·布莱施勒(Mathias Braschler)与莫尼卡·费舍(Monika Fischer)是为多家报纸、杂志供稿的著名摄影师。2007年,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 一年之际,二人受英国《卫报》所托来到了北京,随后开始了长达2万英里的史诗般中国 之旅。

  7个月的旅程中,他们的足迹遍布了中国30个省市及地区,行程超过了3万公里,其中他们探访了一些偏远并鲜为人知的地方。《中国人》系列成为当代中国真实动人的写照。

  镜头中的人物拥有不同的背景,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分布于这个广阔国家的每一个角落。镜头记录了两个瑞士摄影家的中国之旅,有重庆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家,也有山西的贫穷矿工,展现了当今的中国——一个迷人、充满活力但又充斥了矛盾与不协调的国度。

  中瑞家庭中的喜乐

  瑞士人的敬业精神众所周知,“高度敬业”与“不忘周末和度假”是中瑞家庭中对瑞士“另一半”的广泛评价。无论多忙都能够陪伴家人度过愉快的周末,让中国配偶们幸福感爆棚。而对于瑞士配偶,他们的中国伴侣倾向以家庭为中心、集体意识强、含蓄,在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瑞士家长倾向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而中国父母则经常扮演“严厉的一方”。

  家庭中有了“事事关心”的瑞士人和“特别顾家”的中国人,也多了许多欢乐。瑞士人从小培养了对社会问题的兴趣和对公益事业的主动参与性。而在理财和在亲朋好友关系方面,中国人的勤奋和节俭以及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谐美满可想而知。

  瑞士人过节偏爱中国火锅

  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瑞士人在过节的时候也衷爱中国火锅。因为是中国远道传到瑞士,所以火锅的名字里有“中国”。不过,火锅经过了瑞士人的改良,少了芝麻酱,多了西式的蛋黄酱和番茄酱。

  除了美味,团圆的喜庆也是瑞士人衷爱火锅的原因。寒冬腊月里,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一道热气腾腾的火锅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此外,瑞士人在过新年的时候和中国人的习俗不谋而合——吃鱼。虽然地处内陆,但瑞士人对海鲜情有独钟。虽然不是为博“年年有余”的好彩头,但是瑞士人也认为鱼是新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可谓“心有灵犀”。(编译 邹娴)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