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倍应把精力用在正道上 修宪背离民意不利经济

2013年07月22日 21:1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原题:安倍应把精力用在正道上

  在日本国会参议院选举获胜后,日本首相、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22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他将继续实施经济增长战略,重振日本经济。

  以经济界为代表的日本社会对终结“扭曲国会”的局面持欢迎态度。分析人士指出,日本选民把信任票投给现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原因是希望安倍能够继续提振经济。因此,安倍应把刚获得的政治资本用在推动经济复苏的“正道”上,如果背离民众意愿,耗费大量气力做损害日本国际形象的事,如试图修改和平宪法等,势必对经济复苏产生负面作用,安倍的执政之路也不会平坦。

  民众期盼稳定

  自民党在本次参议院选举中大胜,在日本政坛实现“一党独大”,其主要原因是日本社会普遍期望政治稳定,为实现经济复苏奠定良好基础。

  过去6年,日本由于朝野政党分控国会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现象,执政党和政府提交国会的法案难以在参议院获得通过,首相、内阁成员走马灯般更换,民众期望尽快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日本经济界对打破政局不稳的怪圈表示欢迎。日本小松公司顾问坂根正弘说,之前制定的经济增长战略没有取得成效,原因是每年都更换首相,政策没有延续性,希望今后三年可以在一个稳定的政权下实现经济增长并摆脱通货紧缩。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米仓弘昌说,破解“扭曲国会”的困局,为推行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经济界将在经济政策方面与政府合作。

  金融界也对自民党获胜表示欢迎。很多证券公司分析师表示,政权保持稳定对日本经济有益,出于对日本推进结构改革的期待,外国投资者将更多购买日本股票,进而抬升日本股市。

  一些日本媒体分析说,对有资产的选民来说,自民党获胜是对安倍上台后日经平均股指大幅上升的“业绩评估投票”;而对没有资产的选民来说,是对安倍政权的“未来期待投票”,即期望“安倍经济学”拉动经济复苏,同时提高居民收入。选民期望此次参议院选举成为重振日本经济的转机。

  修宪有违民意

  分析人士指出,安倍获胜后握有执政党在参众两院拥有优势和高支持率带来的资本,其今后执政方向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把经济发展放在优先位置,二是趁机将修改和平宪法作为主要议题。

  如何选择?民意其实已给了安倍答案。根据共同社组织的民调显示,选民投票时最重视的议题是经济政策。《日本经济新闻》社论指出,政府首要议题是实现经济复苏,打破农业和医疗等领域的严格限制,实施行之有效的经济增长战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政治研究专家杰拉尔德·柯蒂斯认为,安倍如果将修宪视为优先议题,将耗费大量政治资源,而这会损害其经济政策的实施。当市场发现安倍最感兴趣的是修宪而不是复活日本经济时,对“安倍经济学”的市场信心将彻底崩溃。

  但柯蒂斯强调,安倍将继续鼓励公众就修宪进行讨论,并从修改对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政府解释”入手,允许日本自卫队行使集体自卫权,从实质上架空宪法对日本行使武力的限制。因此,安倍政权在修宪方面的动向值得警惕。

  期待是“双刃剑”

  日本媒体认为,执政联盟在参议院选举后已控制众参两院,安倍政权今后在推进政策上会比较顺利,但民众的期待也是一把“双刃剑”,如辜负民众期望,失望情绪将直指安倍。

  安倍22日在自民党总部举行的记者会上说,他将坚定地实施经济增长战略,重振日本经济。此前他曾对媒体表示,多数选民希望在稳定的政治下实行经济政策,他将迅速地推进经济政策,不辜负民众期望。

  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说,终结“扭曲国会”局面后,被在野党拖后腿的几率下降,执政党应负责任地施政,首先脚踏实地实现民众最期待的经济复苏。

  观察人士认为,安倍在参议院选举后可能会继续优先考虑经济,将今秋召开的临时国会定为“实行经济增长战略国会”,借此实施经济增长战略,让民众真切感受到实惠。

  反之,如果日本政府不能实行切实有效的经济战略,导致经济复苏夭折并产生副作用,甚至本末倒置地图谋修宪,那么民众对安倍政权的高希望很快会变成彻底失望。(记者吴谷丰 冯武勇)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