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援外医疗50周年:条件简陋 面对艾滋病威胁

2013年08月16日 11:28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援外医疗队的足迹遍布世界66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以精湛的医术和诚挚的关爱,为超过2亿患者带来健康和友谊,被誉为“来自中国的天使”。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就为您讲述这些“中国天使”的故事。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派遣的援外医疗队遍及世界五大洲,但主要集中在地广人稀、缺医少药的非洲国家。目前,在非洲42个国家有中国援外医疗队的身影。在这里,中国医疗队员们要面对的,不仅是简陋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还要面对古老的疟疾、霍乱以及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侵袭。

  中国援佛得角医疗队的麻醉医生刘革告诉记者,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参加16台手术,而手术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艾滋病感染的威胁。

  “剖腹产手术几乎都是艾滋病,当地自己调查(感染率)都是30%多。职业暴露的情况(也很多),(比如)我做麻醉,不小心针扎手上都是有可能的,没有办法,还要工作,只能平时自己多留意。”

  中国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迄今已有50名医疗队员因疾病、工伤、战乱和意外事故而牺牲,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远离故土的医疗队员们,要克服的不仅是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困难,还有对亲人的思念。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副院长杨利琦,曾两次远赴也门执行援外任务。她说,尽管当地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国内差的多,但纯朴的当地百姓,对远道而来的中国医生非常信任和尊重。杨医生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看着患儿被治愈,是她最大的幸福。

  “第一次去有一个小孩(出生)特别小,家人都觉得活不了,我们的术语叫足月小婴儿,我告诉她孩子小以后可能会有缺陷,但是个小生命,我们就要救他。四年以后我再去,他妈妈告诉他,是我救了他的命,他就喊我妈妈。”

  除了治疗常见的传染病和多发病之外,中国医疗队还为受援国引进了心脏外科、肿瘤摘除、断肢再植、微创医学等高精尖医学技术,并将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药带到世界各地。

  广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乔世辉,曾先后多次参加援外医疗队,在非洲的尼日尔和科摩罗工作了十二年。他已经记不清自己用针灸治疗了多少疑难杂症患者。

  “我在尼日尔的时候,有一个癔病病人昏迷不省人事,病人是美国大使馆的厨师,我给他扎了针灸,后来他醒了坐起来。他们说你是中国的神医。”

  来自中国的“神医”,用自己高超的医术,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赞誉。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副总统伊迪说,当地的患者对中国医生十分依赖。

  “有时候桑给巴尔的病人们必须要找中国医生看病,因为中国医生医术精准,对病人专注,他们救死扶伤,正因为如此,桑给巴尔的患者们对中国医生有一种依赖感。”

  五十年来,中国的援外医疗队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认为,中国的医疗队为提高受援国的医疗水平做出了贡献。

  “在我去许多非洲国家的访问中,我亲眼看到许多中国医疗队在基层工作,为非洲人民提供医疗服务,这很让人欣赏。他们不光提供直接的医疗服务,同时也通过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提高了医疗水平,达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目前,由于医疗卫生水平所限,非洲国家的人均寿命仅有50岁,每7名儿童中就有一名无法活到五岁,非洲民众的医疗条件和健康水平仍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官方表示,今后将增加更多的短期义诊医疗队,引进更多的高端医疗技术,并培训更多的医生,为这些国家留下“不走的中国医疗队”。(记者 潘莹)

【编辑:李迎雪】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