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普京:不愿当西方“应声虫” 硬汉也有悲情时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9月10日 13:54 来源:《环球》杂志 参与互动(0)

  普京:“我要绞死(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

  萨科齐(大吃一惊):“绞死他?”

  普京:“为什么不?美国人绞死了萨达姆·侯赛因。”

  萨科齐:“但是,你想搞得像布什那样吗?”

  普京:“呃,你这话有道理……”

  2008年8月,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爆发战争,俄军大军直入,兵指第比利斯。据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披露,以上这一段谈话就发生在普京和紧急前往莫斯科调停的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之间。

  谈话也显露出普京作为政治强人的霸气,按照他本人的话说,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扮演西方“应声虫”的角色。

  这种强烈的自尊感,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使得普京在车臣问题、格鲁吉亚问题、乌克兰问题等一系列地缘政治领域,与美国和西方发生激烈的冲突。当美国人指责普京傲慢、独裁和翻脸无情的时候,俄罗斯人则回击说,是美国政客首先背叛了俄罗斯人的信任。

  出击格鲁吉亚

  美俄龃龉,与普京有关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就是2008年8月8日。

  这一天是北京奥运会盛装开幕的时刻,也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短兵相接的时刻。

  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自治州,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并与格鲁吉亚中央对抗。南奥塞梯一直得到俄罗斯的护持,但2008年8月8日,意图一统江山的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下令格军突然攻入南奥塞梯。

  南奥塞梯守军节节败退,这将俄罗斯脸面置于何处?三天后,俄军全面出动,在南奥塞梯大败格鲁吉亚军队之后,乘胜进入格鲁吉亚内地,前锋直指格首都第比利斯。

  俄罗斯的行动,给了美国一记耳光。要知道,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是美国外交官的最爱,他曾在哈佛就读,政策也以亲美自居;而在格鲁吉亚的军队里,还有超过100名美国军事顾问。

  显然,没有美国方面的默许或鼓励,萨卡什维利也不会斗胆向俄罗斯发起挑战,只是最后结果出乎他所料,引火烧身并自顾不暇。

  在这个事件的全过程中,俄罗斯在前台放话的一直是梅德韦杰夫,但在很多人眼里,这应该是普京的决定。2012年,网络上一部名为《2008年8月8日:被耽搁的一天》。片中俄罗斯前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和其他退役军官批评梅德韦杰夫在出兵南奥塞梯之前犹豫不决。影片相信,决定是在普京“推动”后才做出的。

  尽管之后普京“澄清”说,他和梅德韦杰夫在战争问题上没有矛盾,“动用武力的决定是责任非常重大的决定,因为只要战斗一开始就会开枪,就会有人员伤亡,在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前要深思熟虑”。他补充说,在是否发动战争惩戒格鲁吉亚方面,他“想了三天”。

  但不怕用兵,更敢于向美国盟友用兵,也体现了普京说不的胆量和魄力;而“三天思考”,则反映了普京的审慎和对局势的判断。

  一切果然如普京所料,华盛顿对莫斯科出兵的举动大吃一惊。据披露,以美国副总统切尼为首的强硬派,一度要求猛力回击普京的举动,总统小布什也声称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是“错误的、令人难以接受”,但最终,美国上下都一致认为,与俄罗斯发生军事冲突,将是灾难性的。

  美国没有出兵,调停任务落到了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身上,萨科齐紧急飞赴莫斯科。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披露的一段萨科齐和普京当时的对话。

  俄罗斯最终撤军,但却承认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地区为独立国家。愤怒的萨卡什维利指责普京是“国家最主要的敌人”,“在阿拔斯一世之后,格鲁吉亚还从未遇到过像普京这样顽固的敌人”。作为对美国的不满,格鲁吉亚从伊拉克撤回了2000名军人。

  普京拿捏这场战争的尺度,也显现了他对地区格局的判断。格鲁吉亚虽追随美国,但毕竟是美国身边可有可无的小兄弟,美国不大可能因此与俄罗斯兵戎相见。而俄罗斯果断出击,遵循的也是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上攻打南联盟的相同路径:既然科索沃可以宣布独立,为什么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就不可以独立?

  英国《卫报》评论俄罗斯出兵原因说:“普京一直等着这个机会来羞辱一个他痛恨的人,同时对企图加入北约的俄罗斯周边国家来个杀一儆百。”

  但美俄关系由此变得更加复杂,美国《新闻周刊》引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克里姆林宫前高级官员的话说,美国是在对俄罗斯实行双重标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美国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而不受罚,能称科索沃是一个新的国家而不受罚,但当我们试图保卫盟友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免受格鲁吉亚侵略时,我们却被称作坏蛋。”

  作为政坛老手的普京,显然很善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铁腕用兵车臣

  车臣,是普京初显雷霆手段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正是这场战争帮助他登上了总统之位,但也是这场战争让普京在一些西方人心目中成了一个“杀人魔头”。

  时光回溯至1999年8月,47岁的普京被任命为俄罗斯新总理,在他之前,叶利钦已经解除了四位总理的职务。人们普遍认为,年轻的普京将是莫斯科的又一个过客。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9年7月到8月,号称“高加索狼”的巴萨耶夫带领车臣武装分子两次进攻临近的达吉斯坦共和国,企图在车臣和达吉斯坦建立一个原教旨主义国家。在之前的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损失惨重,车臣武装更加肆无忌惮。

  形势严峻,挑战重重。普京回忆说:“当时根本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这家伙要栽在北高加索了,我对自己说,上帝保佑,我还有三四个月来狠狠痛击这些匪徒,然后就让他们在那里解除我的职位吧……我要以我全部的政治生命为代价去做这件事。”

  敢于冒险,强硬出击,也成了普京行事的一个基本特征。他随即力排众议,果断出击,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按照他的说法,最终目标是“消灭所有匪徒武装”。

  普京的强硬表态和俄军发动猛烈攻势,在西方引起一片忧虑。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说,俄军在车臣的行动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一些美国政客更强烈抨击普京是战争狂人,俄军在车臣严重侵犯人权。

  1999年9月12日,普京在会晤克林顿时,激动地画了一幅车臣地图,讲述了他准备消灭分裂分子的计划,之后他恶狠狠地对记者说:“这些家伙不是人,连畜生都不如。如果是畜生,也是穷凶极恶的畜生。”

  从9月出兵到年底,俄军共歼灭非法武装分子4500人,控制了车臣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服从莫斯科中央政府的地方政权。

  这是普京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展现铁血作风,一战成名。

  在此后处理车臣问题上,普京延续了一贯的铁腕,不谈判,不妥协,但也因此不断遭受美国和西方的指责。

  2002年11月10日,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俄罗斯-欧盟领导人峰会上,面对法国媒体的记者把车臣反恐和人权问题相连,普京愤怒还击:“如果你愿意成为伊斯兰极端分子的话,我请你来莫斯科做包皮手术,我们有最好的专家为你解决问题。”

  从此,“割包皮”成了普京的典故,也成了他怒斥西方的代名词。

  2004年9月,一伙头戴面罩、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突然出现在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他们挟持了学校里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关入体育馆,并在体育馆周围安放了爆炸物。

  普京下令强行解救人质,但负隅顽抗的恐怖分子引爆炸弹,整个解救行动中,331人死亡,其中有186名儿童。

  有舆论诟病正是普京的拒绝谈判才导致了恐怖分子的丧心病狂。别斯兰惨案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记者发问:“俄罗斯是否会与车臣非法武装举行谈判?”

  脸含愠色的普京随即反问道:“你们怎么不和拉丹谈谈?为什么不把他请到布鲁塞尔或者白宫去谈判,问问他想要什么,然后给他想要的,让他安静地离开?”

  他接着说:“你们觉得不能和畜生做交易,我们为什么要和屠杀儿童的人谈判?没有人有权对我们进行道德说教,让我们和杀害儿童的人谈判!”

  尽管西方对普京的强硬政策颇多非议,但在俄罗斯国内,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普京执政的基础。俄罗斯人开始相信,普京不仅可以解决北高加索的恐怖主义问题,而且可以通过铁的手腕整顿全国的秩序,带领俄罗斯从苏联解体的阴影中走出来,实现期待已久的繁荣。甚至有俄罗斯人说,希望普京成为新的彼得大帝,重振俄罗斯昔日的国威。

  正如俄罗斯政治学家柳巴舍夫斯基所说:“普京是在必要的时刻,以必要的身份和必要的素质,出现在了必要的位置上。”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叶利钦在1999年最后一天宣布辞职,将普京推到代总统的宝座。他最后叮嘱普京:要照管好俄罗斯。普京回忆说,他当时听到叶利钦的这句话,“几乎落泪”。

  但新“沙皇”的出现,无疑让华盛顿忧心忡忡。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