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评美伊关系是谨慎乐观 前路障碍仍多

2013年09月29日 14:1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伊朗提出要与美国“建设性接触”到美伊总统历史性通话,两国之间近来释放的一连串“回暖”信号格外牵动国际社会目光。

  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曙光是否真的出现?美伊关系能否迎来解冻暖流?分析人士认为,正见招拆招的美伊双方恐怕心知肚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的“热烈欢迎”之下仍是“谨慎乐观”,未来仍有许多障碍需要一一克服。

  美方热络“接招”

  过去一周来,伊朗总统鲁哈尼用一系列释放善意的表态完成了自己以总统身份在联合国大会上的首秀。赴美前后,他先后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信、在美国主流报纸上发表评论文章、接受美国媒体电视专访、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信息,并在联大发言时正式提出要与西方、尤其是美国展开“建设性接触”。一些美国媒体和学者甚至以“魅力攻势”来形容其一连串台前表现。

  面对伊朗令人惊讶的“口风”转变,美国回应迅速。

  按照白宫官员的说法,出于对伊朗率先递送橄榄枝的回应,美方主动向对方提出在联大召开期间安排两国领导人非正式会面或握手机会,但伊朗方面出于国内顾虑而最终予以拒绝。尽管备受外界期待的“偶遇”不成,但白宫说奥巴马并不感到失望。

  两位总统分别指派各自外交团队参与围绕伊核问题的新一轮外交努力。26日晚,伊朗外长扎里夫首次与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德国六国外长就解决伊核问题面对面交换意见。扎里夫和美国国务卿克里随后还展开了两国多年来罕见的高层会面,可谓本届联大期间一大焦点新闻。克里在会后说会谈“有建设性”,称赞扎里夫对未来展示出“不同以往的口径和愿景”。

  奥巴马27日宣布,他已与鲁哈尼通电话,主要探讨了围绕伊朗核问题近日正在展开的最新外交努力。这是双方断交三十多年来两国总统首次直接对话。

  奥巴马说,尽管伊核问题障碍不少,但他相信各方有可能找到“全面的解决办法”。他和鲁哈尼在电话中表示将指派各自政府外交团队继续与其他各方一道努力,争取“迅速达成协议”。

  重视难得机遇

  奥巴马说,他相信美方正面对一个与伊朗新政府关系取得进展的“独特机遇”。

  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波拉克日前撰文说,倘若此番外交努力真能促成就解决伊朗核问题达成协议,对美国及以色列、沙特等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而言可谓“天赐礼物”。对中东和平和美国外交政策来说,这可能是多年来解决中东地区一大棘手难题的“最佳机会”。如果错失这一机会,美国今后可能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两难选择——要么面对一个“拥有核武”的伊朗,要么在中东地区发动又一场战争来阻止伊朗“拥有核武”。

  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马洛尼认为,伊朗此次显示出急于在改善与美国关系方面取得一些成果的姿态,这并非坏事。此前一直是华盛顿方面更担心伊朗拖延谈判时间,而现在双方似乎都具备快速达成实质性协议的动机。

  美国中东问题专家克劳森在《外交》杂志上撰文分析说,伊朗新一届政府此次递送橄榄枝之举看似意外、实有内因:一方面伊朗连年面临制裁,财政压力巨大;另一方面伊朗民众对经济恶化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强。因此,鲁哈尼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搞好经济,这就需要改善与西方关系,缓解外部压力。

  前路障碍仍多

  无论是率先“出招”的伊朗,还是顺势“接招”的美国,双方眼下无疑都在揣测对方的动机及诚意。分析人士认为,伊朗方面继续发展核项目的意愿和美国中东政策的根本目标并未发生实质转变,这意味着双方在今后的接触中仍面临不少障碍。

  虽然在台面上的回应颇显热络,但美方态度仍然谨慎。用克里的话说,一场会面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太多工作要做,以期达成“更实际的成果”。奥巴马则直言,美伊两国总统跨越30余载首度对话,本身就凸显两国之间深深的互不信任,美方也清楚寻求共识的努力面临艰巨挑战。

  克劳森指出,伊朗核问题仍存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尽管鲁哈尼被西方社会认定为伊朗政坛“温和派”,但他毕竟也是伊朗“体制内的人”,否则也不可能参选总统。尽管鲁哈尼表现出想尽快达成协议的意愿,却并未对伊朗可能接受的条件有明确表态。另一方面,面对伊朗送出的橄榄枝,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能够给予怎样的“回馈”——尤其是在减轻制裁方面,也是一个问题。

  马洛尼认为,如果围绕伊朗核问题的最新外交努力不能很快取得实质性成果,伊朗国内对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所默许的这种“外交试水”的支持很容易减退。

  而波拉克认为,美国担心,如果减轻对伊朗的制裁,伊朗受到的压力减少,寻求合作的意愿可能也会减少,从而给伊核问题的进一步推进增添变数。更重要的是,双方在是否允许伊朗继续拥有铀浓缩能力等核心问题上很难达成妥协。(记者孙浩 郭曼桐)

【编辑:董煜坤】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