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解析中外那些从地面到深空“无人”英雄(图)(2)

2013年11月27日 11:00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 差 距 ——

  我国侧重单项技术缺乏总体集成

  我国无人平台技术探索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七五”期间有关部门立项开始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八五”设立地面无人平台相关技术项目,开展了大量基于传统车辆改装的无人驾驶车辆自主控制技术研究,在感知、规划、决策控制等专项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2009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举办5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比赛,推动了智能车辆关键技术与验证平台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目前,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已研制出地面无人平台样机8台,涵盖了20多公斤的便携式无人平台、100多公斤的轻型无人平台,以及5、6吨级重量区间的轮式、履带式、轮履复合式等多种无人平台……

  虽然起步较早,我国无人平台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我国总体集成样机研究较少,无论是赛事体系还是研制单位制定的研制内容,都侧重于其中某一单项技术。而面向应用的无人平台项目不仅挑战单项技术指标,更重要的是体现综合技术水平。”苏波分析说。值得关注的是,无人平台的核心器件如环境探测感知器件等依然为国外掌握,目前国内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器件。

  苏波直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研究,体现无人平台技术水平之一的自主控制技术已进入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阶段,而且国外对无人平台领域不仅进行技术研究,还注重标准的制定。如今,国外已成功将无人平台列入装备产品,在军警民等多领域都有成功应用。而我国无人平台研究缺乏强有力的应用牵引,研究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可持续性还有待加强。用苏波的话来说“我国的无人平台还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阶段,缺乏有影响力的明星产品。”(记者 刘 垠 陈 萌)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