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解析妖魔化美国的背后 称难赢得尊重(2)

2013年11月28日 15:44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今年的选举至少对于我生活的地方来说是相对较为平静的。在我们小镇,草根阶层想要改变郡政府结构的努力失败以后,获胜一方祝贺失败方进行了有尊严的辩论,并许诺将来会考虑他们的意见。这正是美国人所乐见的选举方式。而相比之下,近年来美国政治选举中却有太多针锋相对与不择手段的情况。

  尽管美国人忙于州内或地区选举,且这些选举并不包含“中国因素”,但中国召开“三中全会”的消息在美国仍然广为人知。不仅那些有影响的媒体纷纷详细讨论与“全会”有关的话题,就连一些地方报纸也开始报道此次“全会”的准备活动。虽然这些讨论大都基于来自中国媒体的报道,但是在会议召开前夕,我们能强烈预感到中国即将到来的可能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然而,作为一位来自美国的观察家,我看到中国媒体近期集中谈论的一个主题却让我感到吃惊和担忧,在这里我权且称之为“美国威胁论”吧!我与其他观察家看到了一些冗长的文章,甚至还有一段长达90分钟的电视节目,其中充满对所谓美国破坏中国政治、价值体系与国家安全——如何用各种手段“西化中国”的描述。这些内容令人感到,美国的影响就像传染病一样,威胁着中国的存在与持续增长。

  在多年来促进美中关系稳定和双方经济互利的工作中,我不时地为阻止美国政治家或媒体借用中国问题作为武器来达到国内政治斗争的目的而做努力,极力反对将中国当作政治舞台的道具。的确,在2012年美国大选中,尤其在激烈的贸易政策讨论中,政治家为了赢得那些没有经济安全感的选民,将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描绘得十分可怕。

  然而,中国国内近期某些针对美国的宣传同样也引起我的关注。

  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也几乎是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毫不夸张地说,未来世界的发展取决于美中两国是否能找到共同立场,精诚合作,处理歧见。实际上,没有哪个国家在与别国的交往中会完全称心如意,但美中双方都从彼此的承诺和广泛交往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都得益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

  随着美中关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美国,不仅在美的中国留学生达到24万,而且中国的对美投资也快速增长,已经达到几百亿美元。此外,中国媒体也在美国广泛运作。人们不仅可以在纽约街头买到《中国日报》,而且来自该报的“增刊”还不时在像《纽约时报》这样的美国主流报纸中夹带。中国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以美国为基地的电视新闻频道。很多美国博物馆也经常举办围绕中国及其对美国文化影响的主题展览。

  与此同时,美国商品包括汽车、软件以及电影、电视、体育、娱乐等文化产品也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欢迎。自1980年代以来,很多中国公司在其美国合作者的帮助下提高了技术与经营水平。两国间的教育与科学合作以及文化交流也得到迅速发展。

  在撰写本文时,我在网上看到美国学者和“中国通”们在探讨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里的经历及遇到的困难。据知情者说,这些中国留学生面对的主要障碍首先是英语,其次是思考、推理、论述性写作以及批判性思维这类美国教育的基本元素。

  对此,我的问题是:无论是在中国学习还是来美国留学的学生,难道他们不应该学习美国学校所要求的上述技巧及表达方式吗?难道这会增加“西化”的危险,失去思想统一或损害中国价值观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只能说你的确能够找到“知音”。比如,清朝的教育长官即是如此。早在1881年,清朝停止向美国输送留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担心造成学生过于“美国化”。在我看来,这样的思维方式无疑会走进死胡同。

  了解美国现状的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存在着诸多问题,美国人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有时会在选举中、媒体与网络上、甚至在餐桌旁争论这个国家的未来。多数美国人愿意向外国人承认美国并不完美,甚至面临巨大的挑战。对此,有些人比较乐观,另一些人则比较悲观。

  对近期中国有人将美国描绘成可怕的怪物感到担心的同时,我并不否认或回避美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但是,妖魔化美国与妖魔化中国同样不受人尊重。记得上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在《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中曾经对美国进行过批判。同样,中国备受尊重的媒体对美国进行的曲解,在我看来不仅不符合现实,而且十分危险。简单地将另一个国家丑化成威胁到本国存亡的致命病毒的做法是难以赢得尊重的。

  在现实中,很多中国朋友正以更为平和的眼光来看待美国,就如美国人认识中国这样一个复杂体一样,也是在不断挑战我们认识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好消息是,很多中国人与美国人已经克服了这一挑战。那么,为什么当中国正处在历史性变革的时期,这样的论调会再度出现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却尚未得到清晰答案的问题。 (作者柯白系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博士、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会长、柯氏策略咨询公司总裁)

【编辑:董煜坤】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