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刊:安倍仍执着“脱离战后体制”

2013年12月17日 13:4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日本《世界》月刊12月号发表题为《站在十字路口的安全保障》的文章,作者为日本安全保障问题研究会。文章称,在10月确定消费税增加的日本临时国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要拥有攻击敌方基地的能力。对于他上次担任首相时未能参拜靖国神社一事,他表示“痛悔至极”。在美国看来,安倍希望实现的安全保障政策转变与其历史认识是“表里一体”的关系。随着安倍推行其理想,不仅是中韩两国,美国与日本之间的现实立场差异也将显现。

  追求与美关系对等

  文章称,安倍第二次担任日本首相后,主要强调其“安倍经济学”,而低调处理其首次执政时提出的“脱离战后体制”口号。但是,他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实际上,就在2012年12月日本内阁启动之前,安倍及其亲信集团就曾经秘密讨论过政权运营的路线图。其中明确记载的大目标就是修改日本宪法和全面修改《日美安保条约》。一言以蔽之,安倍是要实现与美国对等的关系。

  关于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虽然也有修宪等方式,但路线图中还是提出通过修改日本宪法解释的方式行使集体自卫权。此外,路线图还记有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修建自卫队设施等内容。总体而言,这些目标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所谓集体自卫权,是当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到攻击时,日本将其视为对自己的攻击并施以反击。历届日本政府都认为,这超出了宪法第九条容许的“自卫所需最低限度”的范围,因此不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

  但是,安倍的想法还是要“脱离战后体制”,因此才会希望全面行使集体自卫权。他认为集体自卫权是国家的当然权利,正是要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才能让日本成为“普通国家”。

  文章指出,在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上,除了日本国内政治之外,还必须注意美国政府的动向。

  10月3日,日美“2+2”会谈在东京举行。双方发布的联合声明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日本正在重新讨论包括集体自卫权在内的安全保障法律基础的举措,并将增加防卫预算,调整防卫计划大纲、加强本国主权范围内的防卫能力,以及帮助东南亚国家加强力量。美国欢迎日方的这些举措,并重申将与日本紧密合作。”

  根据这段话,很多日本媒体报道说:“美国欢迎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这确实有正确的一面。文章称,但是,考虑到这段内容是在日本的强烈要求下才加入声明的,很难说美国是真正积极举手“欢迎”的。

  加强日美同盟与行使集体自卫权并不矛盾,但美国不想不必要地刺激中国。野田政府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国有化”后,造成中国的强烈反弹。安倍内阁希望就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防卫加强美军与自卫队的合作,美方虽对此予以配合,但其实际想法应该是不愿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造成对华关系恶化。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才要求日方不要公开美军与自卫队围绕夺回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而进行的联合演习。

  “攻击敌方”引发不满

  文章称,在论证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同时,安倍政权还在讨论赋予日本自卫队攻击敌方基地的能力。美国政府人士对此表达了不快:“关于拥有攻击敌方基地能力一事,日本没有与美国进行事先协调。”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驻日美军既是为了保卫日本,也是为了防止日本的重新武装。美方可能认为,安倍的做法是对这种“封印”作用的反弹。

  “2+2”会谈的联合声明丝毫未提及安倍主张的攻击敌方基地能力一事。日本政府人士透露,这是因为美方表示为难。取而代之,声明称“加强保卫本国主权以内范围的能力”。反过来讲。这相当于限制攻击敌方基地的能力。这其中可以看出安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日美“2+2”会谈确认将着手开始“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修改工作。安倍政府将于12月出台修改后的《防卫计划大纲》,而左右这一文件方向的集体自卫权问题和攻击敌方基地能力问题在年内均无法得出结论。

  安倍政权原定的方案是在2013年内解禁集体自卫权,并据此修订大纲。虽然这种设想已经失败,但其并没有推迟大纲的修订进度,这反映出安倍内阁施政手段的粗糙。

  文章指出,解禁集体自卫权、拥有攻击敌方基地能力,这将使日本安全保障政策和日美同盟本质发生重大本质改变,其结果必将反映于“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美方必然会在谨慎试探安倍内阁意图的同时,以对美国国家利益最为有利的方式修改指针。

  在此过程中,安倍内阁能否避免与中韩关系更趋恶劣,能否消除美方的不信任感呢?“脱离战后体制”绝不能变成“回归战前体制”。安倍需要提出能够超越“满足自我”程度的、具有大局观的安全保障政策。

【编辑:吴合琴】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