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中国有能力防“钱荒”变系统性危机

2013年12月25日 08:3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外媒:中国有能力防“钱荒”变系统性危机
    资料图片:行人从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大楼前经过(2012年5月3日摄)。新华社发

  外媒称,中国的资金紧缺状况有所恶化,尽管中国央行一再进行紧急注资操作以求安抚市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断上升的风险由此表露无遗。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24日报道,尽管经济仍在以近8%的年率增长,但面对今年第二场“钱荒”的中国,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报道称,中国政府已经启动的一揽子改革,中国货币市场反复出现极度承压的状况,说明去杠杆化过程已经开始,但这个过程将是痛苦的。

  短期而言,投资者希望中国央行在12月24日的公开市场操作期间以更大力度的放松行动缓解压力。

  中国央行将伸出援手的乐观情绪,推动12月23日中国股市小幅反弹,即便银行间拆放利率攀升至半年来高位。不过,一些分析师表示,担心发出错误信息的中国央行,不会出手营救紧张不安的金融市场。

  中国的总债务已从5年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 130%的水平,升至现在的200%,政府正寻求遏止这一升势。

  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周文渊预测,中国央行将继续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手头拮据的银行输送资金,以防任何机构陷入困境。但他表示,中国央行将避免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注入资金,以免发出放松政策的更强信号。

  报道称,这种克制将是有风险的,可能推高中国货币市场已经高得不可持续的利率。

  中国短期流动性的关键指标——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23日升至8.8%,比12月20日的平均水平高出大约60个基点。这个信号表明各银行仍在囤积资金。

  瑞穗证券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中国央行面临“两难”。“它想要稍稍收紧,但它的本意并不是要把利率推到这么高。如今它想要缓解压力,但它又不想发出放松货币政策的强大信号”。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2月24日报道,尽管近期央行向银行系统注资试图减轻利率的上行压力,但短期利率依然再度攀升。

  报道指出,6月份的“钱荒”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央行出于对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担忧而试图限制放贷。与本轮“钱荒”一样,当时是因为银行在季度末前寻求增加现金持有量。银行和其他借款人年末通常需要额外现金,用来满足监管要求和公司的融资需求。这种争抢资金的情况引发了近日中国货币市场的动荡。

  分析师们称,造成本轮流动性紧张的原因有多个。其中之一是年底中国政府支出减少,今年政府收紧财政政策,这意味着年底花钱受限。截至11月底,财政存款余额为人民币4.5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6万亿元和前年同期的3.8万亿元。政府花钱时,资金回流银行,可用于放贷。而保持财政存款的资金不动,实际上是从银行系统抽走流动性。花旗集团经济学家丁爽说,近来的利率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紧缩支出的政策立场。

  报道称,银行变得更加谨慎,囤积更多现金以备今后“钱荒”加剧时之需。一些银行还针对潜在违约贷款计提更多拨备。

  分析师们说,政府有能力防止“钱荒”演变为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不过,他们正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因为不断上升的借贷成本可能进一步削弱中资公司业已不断减弱的盈利能力,加剧经济增长放缓局面。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需求若下滑,会打击全球资源出口商和其他依靠中国买家的企业。

  央行今年一直在努力限制放贷,目的在于减少经济对信贷扩张的依赖。

  分析师们指出,一些贷款已经到期,但银行并未将这些贷款列为不良贷款,而且这种状况较普遍。对于发放给地方政府和大型国企的贷款而言,银行从政治角度来说不太可能对这些贷款进行冲减,或者通过对簿公堂来追偿贷款抵押品;银行只能无限期对这些贷款进行续期,寄希望于借款人能在未来某个时间偿还贷款。

  报道指出,理财产品的风险及其对银行会计核算的相关影响可能令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中资银行目前的贷存比上限为75%。为实现贷款额度最大化,银行对理财产品的到期时间进行了特别设计,使得每个季度末时会有大量产品到期,届时理财资金返还客户,暂时性地成为存款,这样一来银行报表上的存款基础就大大增加,银行就可以多放贷款。但问题是,到季度末时,银行需要持有足够的现金用于返还这些到期的理财产品。

【编辑:吴合琴】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