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澳搭载黑匣子定位仪船只到达目标海域需两三天

2014年03月31日 05:5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美国海军上尉马修斯向记者演示寻找黑匣子的核心设备

美国海军上尉马修斯向记者演示寻找黑匣子的核心设备

关键的声波装置只有1号电池大小

关键的声波装置只有1号电池大小

澳大利亚海军“海盾”号整装待发

澳大利亚海军“海盾”号整装待发

  导读: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昨天宣布,任命前国防军司令安格斯·休斯敦领导一个新的联合协调中心,专门处理搜索马航失联MH370航班的工作。在澳大利亚珀斯的斯特灵海军基地,美国海军相关人员向北京青年报记者演示了曾经在打捞法航477航班中使用的拖曳声波定位仪,携带定位仪的“海盾”号最快将于今天从珀斯启程寻找黑匣子。

  “请放在耳边听”

  昨天,在澳大利亚珀斯的斯特灵海军基地,马修斯上尉把从美国带来的声波定位仪核心部件递给了北青报记者。“请放在耳边听。”马修斯在仪器的一端涂抹了一点水,然后放到了记者耳边。“我什么也听不到。”记者告诉马修斯。马修斯指了指设备的其他部件表示,如果接近黑匣子,它们就能收到黑匣子的信号。

  昨天,各国搜索MH370残骸的飞机和舰船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因此寻找黑匣子变得刻不容缓。澳大利亚“海盾”号军舰即将携带负责探测黑匣子的拖曳式声波定位仪(俗称“拖鱼”)离开珀斯,前往疑似海域进行搜寻。

  北青报记者昨日进入珀斯城南50多公里的海军基地,目睹了“拖鱼”的组装过程,并登上了即将携带“拖鱼”出海寻找黑匣子的舰船“海盾”号。

  海底“神器”并不起眼

  记者乘车进入海军基地后,开了大约六七分钟即抵达码头。码头一侧停着蓝白相间的“海马标准”号,另一侧则停着红白相间的“海盾”号。此前,“海马标准”号一直是运送“拖鱼”的头号选择,但昨天军方宣布,此任务将由 “海盾”号执行。

  由于“拖鱼”是美国军方提供的,因此美国海军上尉马克·马修斯主动向记者介绍起了这些“神器”。从外表看,这些“神器”装备并不起眼。负责“听”黑匣子的拖曳声波定位仪中,关键的声波装置只有1号电池大小,届时将装在黄色三角形的载体上,使用时通过“海盾”号以5公里每小时的慢速拖曳,最深可以探测到海底6000米的信号。

  马修斯还解释说,声波定位仪的三角翼是由合成玻璃制成,里面安装了麦克风,指向海底方向,它可以收集到一海里内的声波信号。一旦检测到声波信号,“海盾”号就会派出“金枪鱼”无人潜艇,测绘出飞机残骸区域的地图,然后再派出安装有摄像头的水下设备拍摄残骸画面。

  不适用于大范围搜寻

  尽管对搜索设备有信心,但马修斯还是表示,“探测黑匣子的设备在水下行走的速度非常慢,最快时速只能达到每小时5公里,所以探测设备不适用于大范围的搜寻。现在工作的关键在于海面搜寻力量找到碎片,专家据此测算出可能的坠毁位置,缩小范围,才能保证设备成功地探测到黑匣子发出的声波信号。”

  另据了解,“拖鱼”的正式名称为“拖曳声波定位仪25”(Towed Pinger Locator 25,简称TPL25 ),实际上是一种水下麦克风,专门用于搜寻所有商用和军用飞机上装载的驾驶舱声音记录仪的相关数据及声音信号,它可以在两万英尺的深海里搜寻设备。工作时,“拖鱼”将检测半径2英里范围内的信号,据估计每天可以覆盖150平方英里的海域。

  据悉,同样的装置曾用于失事法航447航班的搜索工作。

  到达目标海域需两三天

  记者随后登上“海盾”号。“海盾”号是澳大利亚海军救援船,最多可以在海上航行35天,排水量6500吨,船长105.9米,航速30公里每小时。甲板上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着装载设备,为出发做最后的准备。尼古拉斯船长告诉记者,所有的设备当天下午装备完毕,“海盾”号已做好准备,最快今天就可出发,从军港到目标海域大概需要两三天。

  海军军官皮特利维是马航客机搜寻联合行动的指挥官,他介绍了“海盾”号的任务安排,“海盾的第一个任务是前往目标海域,加入海面寻找碎片的工作,因为目前还没有投放黑匣子探测设备的位置。飞机如在空中发现可疑碎片,‘海盾’号将前往确认,再根据澳大利亚海事局的分析缩小黑匣子可能所在的区域。但是,‘海盾’号的首要任务还是海上的可视搜寻。”

  而马修斯表示,黑匣子的正常电量应维持30天,但实际一般会多支撑10-15天,也就是说黑匣子发射声波信号不会超过45天。如果到那时还没有找到黑匣子的话,这套声波探测设备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编辑:张哉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