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做客中亚东干人家 感受“离乡百年情”

2014年07月09日 08: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7月9日电 题:做客中亚东干人家感受“离乡百年情”

  中新社记者 李德华 闫文陆 殷春永

  阿卜别克微笑地站在院落的大门口。几棵茂盛的樱桃种在门口四周,鲜红的樱桃星星点点挂在绿枝上。

  7日,中国新闻社“新世纪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采访组来到吉尔吉斯斯坦第三大城市托克马克市玛斯胡县亚历山大诺夫卡乡采访。玛斯胡县有1.6万人,其中1.3万人是回族民众,包括阿卜别克在内,他们在中亚被称为“东干”人。

  在中亚,从陕甘转至新疆,由新疆转到中亚的回族人,于1924年前苏联进行民族识别时其民族名称被定为“东干人”。中亚的东干人,目前约有15万人。迄今,他们仍保留着100多年前的陕西和甘肃方言和中国西北地区流传的民间文学、艺术以及传统习俗。

  看到记者下车,阿卜别克迎了上来,一句带有甘肃口音的“你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寒喧之后的交谈,连言语带比划,大部分的内容都可以听懂。

  在异国他乡,听到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话语,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我们在家都用回民话。”阿卜别克说。为了保留文化传统,当地很多回民100多年来一直有意教下一代使用回民话。

  家人们之间都是用陕甘等地的方言交流,这种有意识的传承也是当地回民能够保留自已独特文化的原因之一。由于相对封闭,他们的语言甚至还保留着100多年前的特色,以到于阿卜别克第一次到新疆时认为“我说的很多老话内地人都忘了”。

  阿卜别克50多岁了,他曾经多次往返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上世纪90年代,他做牛仔服装生意。“乌鲁木齐和伊犁都去过,在新疆有很多朋友”。他们至今还和阿卜别克有着联系,“其中的几位还来家看过我呢”。

  生活在吉尔吉斯的回民很大一部分从事农业种植。随着年龄的增加,阿卜别克放弃了竞争日趋激烈的服装生意,回到家里打理田地。他有一座宽敞的庭院,院外果树环绕,院内分布着俄式住房,庭院的外侧则是农田,地里种植着芹菜、西红柿等。

  在中亚,回民以勤劳和精耕细作而闻名,当地的农作物大部分由他们提供,自然整体收入也不落人后。

  现时,这里中午的温度达到了30多度,但在庭院的阴凉处仍感到很适宜。阿卜别克对自已的生活很满意,他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女儿还在上学,其它3个孩子开了一家洗车店。“娃娃们都很听话,能够自立。”他说。

  由于拥有语言优势,使当地回民在推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贸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地企业家艾吉克介绍,在吉尔吉斯从事中吉间国际道路运输的60多家公司中,有30多家是当地回民开的。

  在亚历山大诺夫卡乡回民开办了许多的菜市场、超市、肉店和路边的水果摊,过去询价,回应是熟悉的乡音,如果不是看到招牌上的俄语,还以为置身中国西北的回民聚居区。

  “花儿”是回族民众的一种喜闻乐见演唱形式。阿卜别克喜欢听。“中国有很多‘唱家子’,我们这没有,很多人不会唱,只能大家聚在一起时跟着唱一下”,他说。(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