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华媒:安倍为解禁自卫权近疯狂 美国拉缰绳?

2014年07月09日 11: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9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网7月9日发表署名蒋丰的文章称,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访问大洋洲三国前向记者透露,尽管已经通过了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但由于拟定相关法案需要时间,因此,很可能不在今年秋季临时国会时提交,而是推迟到明年4月召开的下一届例行国会进行审议。此前不顾国内外舆论反对、一意“暴走”图谋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安倍将进程放缓,其背后的复杂动因值得警惕。

  文章称,解禁集体自卫权是安倍人生的一大宿愿。为了尽早解除“枷锁”,安倍到了几乎“疯狂”地步。此前媒体披露,安倍早已下定决心“要在本届例行国会期间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从而为在今年秋季临时国会审议相关法律铺平道路。6月上旬,安倍便向身边人士透露,“一定要在内阁会议上作出决定。即使放弃与公明党的联合执政,即使内阁支持率出现下降,也一定要实现”,催促加快推进内阁决定进程。随后,当得知自民、公明两党的磋商迟迟没有结果时,安倍还对官邸工作人员动怒,称“绝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如今,“暴走”的安倍为何自踩刹车,放缓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进程?综合各方面因素,文章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待修法律太多,心急吃不下热豆腐。文章认为,尽管在日本自卫队创建60周年之际通过了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但要想让自卫队真正走出国门“打仗”,安倍政府需要修改近10项法律文件。比如,为了在突发事件中扩大自卫队对美军的后方支援地域范围,需要修改《周边事态法》;为了在各种“灰色地带”事态中保护与自卫队联合行动的美国军舰,要在《自卫队法》中追加允许使用武器的规定;为了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解救遭遇武装组织袭击的“文职人员”以及其他国家军队,需要在《联合国维和行动(PKO)合作法》中设立承认“驰援护卫”的条文。此外要改的法律还有《武力攻击事态法》、《国民保护法》和《船舶检查活动法》等。尽管安倍已组织了一个30人规模的专家班子,还要设立一个专职担当主抓修法,但如此强大的“改法”工程至少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如果一届国会内不切实花时间去整体调整,完善法律就不会顺利。”自民党干事长石破茂的话说出了安倍的担忧。

  第二,民众抗议强烈,强上弓又恐拉断弦。文章称,安倍要让日本重回“战火”的举动遭到日本民众的强烈反对。进入今年5月份以来,反对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民众抗议活动持续不断,游行频率和集会规模越来越大。甚至,日本共同社的民调显示,安倍政府7月1日通过有关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案后,其内阁支持率暴跌7个百分点。虽然安倍领导的自民党目前“独霸”国会,在野党被压制得毫无反抗之机,但也绝非高枕无忧。明年春季,安倍政权即将面临“中考”——地方议会选举。文章认为,如果安倍执意逆民意而动,必将引犯众怒。一旦输掉统一地方选举,失而复得的政权有可能再度丢失。在首相官邸,安倍可以冲着工作人员大吼。但是,当官邸外民众的抗议声潮一浪高过一浪时,安倍不得不暂时闭嘴,也不得不寄期望于进一步的说服和宣传。

  第三,顾及美国反应,送厚礼也得看脸色。今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时,给安倍政府吃了一粒定心丸——承诺帮助日本政府防卫钓鱼岛。安倍随即还以大礼——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帮助美国分忧解难,替美军站岗助威。对此,上至总统奥巴马,下至部门官员,整个美国力表支持。不过,美国政府也有所顾忌,担心日本政府的快速扩张进一步引发中日、日韩的对抗,影响美国整体的亚太战略。美国政府还担心,安倍的一意孤行激发民怨,丧失政权。因为一旦如此,刚刚加速运转的美日同盟就有可能停机,甚至“重启”。所以,美国一面表示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同时也不忘对“暴走”的安倍拉紧缰绳。据悉,美国政府已经多次要求日本在集体自卫权问题上慎重协调。“大哥”发话,安倍岂敢当作“耳旁风”。

  文章最后总结道,应该注意,虽说日本政府推迟了在国会上审议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相关法案,但这并不等于安倍停止了“强军扩武”,或者说“对外行武”的脚步。在未来3个月至1年的时间里,安倍一方面要督促专家小组加速修改相关法律,更积极、更广泛地向民众宣传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迫切性,另一面会派遣各路人马赴美游说,寻求美国更大的支持。而为了鼓动民意、绑架美国,为了给行使集体自卫权提供更为充足的“依据”,不排除安倍晋三在这个期间搞“擦枪走火”的可能。

【编辑:吴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