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在东京感受“甲午印迹” 日本舆论淡忘?

2014年07月24日 16: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东京7月24日电 题:在东京感受“甲午印迹”

  中新社记者王健

  中日甲午战争即将过去整整两个“轮回”,而在当年那场左右两国此后半个多世纪命运的战争策源地东京,却似乎并未出现明显的话题“兴奋点”。主流学界和舆论的低调,也与之前“甲午百年”之际的热闹形成反差。

  对此,旅日学者庚欣的分析是,鉴于当前日本面临的经济政治外交困局,恐暂无精力大肆折腾百多年前的旧事;“淡化”一些更有利,应是其内部判断。但日本社会整体仍不会改变其对甲午战争前后那段历史的基本评价和判断。而对于甲午战争的历史认知,其实是中日两国历史认知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歧起点。

  在东京,与120年前那场战争相关的“印迹”,经岁月沧桑已逐渐风化。著名时尚街区原宿附近的一处僻静所在,便是供奉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的神社。神社入口两侧招展着“胜利之神”的旗帜,据说来此参拜有助各类事业成功,但平常日子涉足此间者寥寥。

  记者注意到,神社大殿院墙上表现东乡生平“事迹”的一组详实编年壁图中,不知何故,明显缺失了有关甲午战争的那一段。而在120年前的7月25日,正是时任“浪速号”舰长的东乡下令击沉运载清军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直接挑起了甲午战争的大幕。其不远处留存的水生神社金属“鸟居”(日式神社门楼),原本系由甲午战后日军运回的水雷等“战利品”浇筑。

  距此一箭之遥的明治神宫,如今已是人流不息的热门观光点。而相比不少神社设施的严格拘谨,这里似乎也多了些世俗随和。但进入远离正殿的一座收费参观的藏宝建筑,仍可看到大正年间定制的明治天皇生平事迹洋画系列,其中有关甲午战争的内容就占6幅,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广岛大本营军务亲裁”等。

  东京城区的另一侧,坐落在浅草的传统名刹东本愿寺,人影寥寥,与不远处著名旅游商业街区的喧闹形成强烈反差。这里当年曾被作为179名清军战俘的关押之地。而今,在经历关东大地震和东京大轰炸两度殿堂焚毁之后,已难寻当年印迹。该寺庙网页有关其历史的记载,也只能找到当年明治天皇在此召集日本首次全国地方官会议的内容。有中国学者关注到,日本当时刻意宣扬其对甲午战俘“基于法制”的应对,收到明显的国际舆论效应。这与当今日本领导人随处大谈“法的支配”,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东京的另一角,靖国神社境内,其参道石柱浮雕的第一块便为“黄海海战”,而当时日军灵魂人物山县有朋的铜像,也在那里兀自站立着。这里以特异的“历史观”而闻名的军事展馆“游就馆”内,“日清战争”内容占据了整整一个展厅,陈列着当时日皇“宣战诏书”和从中国运回的旅顺口要塞大炮等实物展品。其展板内容表述,虽不似之后二战时期展示内容那般强烈的扭曲、遮掩或煽情,却同样充斥着指鹿为马、蔑视邻国,自说自话式的“军国语境”。

  东京市中心,官厅和金融机构交汇的核心繁华区域日比谷,一如往常地车水马龙。而119年前的5月30日,正是在这里,搭起了迎候明治天皇从广岛大本营“班师回朝”的硕大凯旋门,数十万人聚集在新桥车站至皇宫的路途旁夹道山呼。

  而现如今,出生于甲午战后另一个甲午的日本领导人,在此后又一个甲午之年,正不顾多数民意的反对而力推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试图再度引领日本走向“强大”。

  旅日学者刘迪认为,甲午之战的结果,令这种凭武力获取利益的模式,开始与日本的国家建构紧密相连。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日本“蔑视亚洲”的亚洲观。这些东西一路沿袭,直至今日仍潜移默化地残存,继续影响日本国民的意识。

  另一名学者庚欣则认为,日本在其现代化起点的第一步,就已包含了军国主义、侵略扩张和封建性的东西。明治时期的日本具有两面性,即其进步的一面,和开始跟着霸权走的一面。这也导致其后来发动侵略战争。而直到今天,日本对这一页其实还没有真正翻过去,还在某种程度上固守其120年前学习西方时夹带的一些负面因素。

  曾被训练成“神风特攻队”一员的沖松信夫,前不久在向记者分析日本现任领导人相关作为时曾谈到,安倍所要做的,其实是想让日本重归明治那样的时代,富国强兵。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导入了欧美文明,但其精神层面上,仍留存大量的旧东西。他指出,明治宪法1889年问世,而恰好在此百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就已提出的平等思想,在其中依然缺如。战后宪法终于有了这些东西,但安倍又要改。我觉得他是要重走老路。

  言及于此,这位89岁的老人脸带忧虑神色。(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